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不仅以卓越的谋略和出色的政治才能闻名于世,更通过成功避开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最终获得了青史留名、万世流芳的美誉。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曾这样评价张良:“生死是人的必然,但从古至今,没有像子房那样超世独立的人。”刘邦对待身边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唯独对张良却称之为“子房”,这充分体现了刘邦对张良的深厚敬意。今天,我们不再讨论张良为刘邦所立下的赫赫战功,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张良与黄石公在圯桥的相遇。那场相遇究竟是巧合,还是事先谋划的呢?
关于黄石公的历史资料几乎没有,唯一的线索便是《素书》的作者便为黄石公。需要说明的是,“黄石公”并非作者的真实姓名,他的本名至今仍无确切记载。那么,为什么他会被大家称为“黄石公”呢?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黄石公隐居的地方就是黄华山的黄石洞;另一种解释则来源于《史记》的记载——黄石公在赠书给张良时说道:“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因此,后人便称他为“黄石公”。无论如何,历史上的这位神秘老人便是黄石公。
东汉史学家皇甫谧所编《高士传》中首次提到了“黄石公”这一名字。他在书中简短地记载了黄石公的背景:“黄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乱,自隐姓名,时人莫知者。”虽然这一句只有二十个字,但其中传递的信息却很丰富:一是黄石公来自下邳;二是他生活在秦朝政权混乱时期;三是他有意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四是即便是皇甫谧本人也并未能知晓其真实姓名,只能根据民间传说来猜测黄石公的背景。尽管如此,黄石公并非神仙,而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可能是因为遭受迫害而被通缉,最终选择逃亡隐居的“政治犯”。他是一位严肃而行事怪异的老人,也是一位精通政治和军事的学者,且对秦朝充满了深深的仇恨。
有一天,张良路过一座桥时,看见一位衣着普通的老人坐在桥上。走近时,张良看到老人掉落了一只鞋子,鞋子正好掉进了桥下。正在张良准备继续前行时,老人突然开口说道:“小子,你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张良听后一愣,心里不禁有些愤怒:“我与你素未谋面,态度也如此不友好,凭什么让我去捡鞋?”然而,他看到老人满头白发,心中有些软了,便决定去捡鞋,毕竟要尊重长者。捡起鞋子后,张良把鞋子递给老人,没想到老人又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没有反驳,只得将鞋子穿给老人。老人笑了笑,便离开了。张良感到十分奇怪,老人连一个“谢谢”都没有说。正当他准备离开时,老人又转身对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孺子可教也。”随后,老人告诉张良五天后的早晨要来桥上见他,张良答应了。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如约来到桥上,却发现老人早已在等着他,并且训斥了他一番,让他下次早点来。张良再次答应了,然而依旧没有按时到达。老人再度让他五天后再来。最后一次,张良决定提前来,甚至没有睡觉,等不到半夜就来到了桥上。看到老人还未出现,张良心中暗自高兴。但没过多久,老人如约而至,笑着说:“这就对了,与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说完,老人递给张良一本书,并告诉他:“熟读此书,可以治国兴邦。”
这本书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黄石公隐姓埋名撰写《素书》,并非为了获得个人名誉,而是希望找到一位有宏图大志的人,传授经典,达成他的救国救民之志。为了挑选合适的传人,黄石公显然进行了精心的考察,而张良正是符合他心目中标准的人。张良的父亲曾是韩国的大将,张良本人也出身贵族,从小便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才华。这样的背景,使得张良能够深刻理解《素书》的内涵,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其精髓。更为重要的是,张良心中怀有对秦朝的仇恨,这种情感让他深知“灭秦复国”的伟大使命,正是黄石公所看重的。
黄石公在暗中观察了张良一段时间后,决定把《素书》传授给他。这次相遇并非偶然,而是黄石公精心策划的结果。《素书》在公元前218年传授给张良,但在张良去世后,这本书似乎神秘失踪。直到东晋时期,张良的墓被盗墓贼掘开时,《素书》才得以重新现世。张商英在《素书·序》中提到:“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原来,张良将这本书带入坟墓,是因为《素书》上有着严苛的“秘戒”:任何不具备道德、神圣、贤能的人若得此书,将遭受不测。黄石公为确保书籍的传世,进行了严格的筛选,认为张良确实是能够传承《素书》精神的豪杰圣贤。因此,张良将其随身携带,直到死亡后依然把这本书带入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