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经军委批准,以红四方面军的两万多人作为基础,正式成立了西路军。西路军成立后,在陈昌浩等指挥官的带领下,成功渡过黄河,进入了河西走廊。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这支充满革命激情的队伍最终未能获得胜利,经过一系列惨烈的战斗后,几乎全军覆没,成为历史中的悲壮篇章。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正是西路军中的一员,而且他还在西路军中担任过重要职务,曾是红九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的负责人。他就是曾日三。西路军战败后,曾日三带领一支队伍艰难突围,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为了掩护其他战友,英勇献身,最终牺牲。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寻曾日三身上有哪些值得铭记的故事。
曾日三,1904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小家中重视教育,他在书卷气浓厚的环境中长大,早早培养了求知的欲望。1919年,他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开始了系统的学业生涯。在校期间,他不仅勤奋读书,还广泛接触了许多思想开明的朋友,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然而,由于父亲的严厉管教,曾日三未能参与当时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相反,他回到了家乡,按照父母的安排,成为宜章县税捐局的一名职员,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但曾日三的内心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他并不满足于父亲安排的这条平凡的道路,也不甘心仅仅在官场中安享一份“铁饭碗”。不久后,他辞去了这份工作,转行成为了一所小学的教师。1924年,随着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广泛蔓延的大革命浪潮也席卷了曾日三的家乡。此时,曾日三在当地教育界已经小有名气,这也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于是,他被拉拢加入了国民党。
然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次年朱德率领的工农革命队伍攻占了宜章县城,曾日三被捕。令人巧合的是,在这支队伍中,恰巧有曾日三的同学吴仲廉,吴仲廉认为曾日三有可能被争取,便将他推荐给了朱德。由此,曾日三获得了释放。
获得自由后,曾日三毅然决定加入了工农革命队伍,并参与了井冈山会师。会师后的岁月里,曾日三积极参与了井冈山的反“围剿”斗争和中央根据地的建设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曾日三逐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政工干部,并担任了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
1934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曾日三与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一起踏上了长征之路。在长征途中,他不仅亲历了艰难的行军生活,还在战斗中不断成长,磨练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政治素养。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成功会师后,红五军团被重新编制为红五军,并加入了左路军。随后,张国焘命令左路军向南进军,而曾日三坚决反对这一命令,并号召其他有识之士与张国焘展开斗争。最终,红四方面军北上,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曾日三被调入西路军,担任了红九军政治部主任。然而,西路军在与敌人交锋的过程中屡次遭遇重挫,最终几乎全军覆灭。1937年3月,石窝山会议之后,西路军剩余部分分成三个支队进行突围。曾日三担任中支队的政委,并协助毕占云指挥中支队执行突围任务。
在4月下旬的突围过程中,曾日三所率领的部队被敌人重重包围,形势极为严峻。面对敌军的包围,曾日三毫不慌乱,沉着应对。他决定留下来拖延敌人,为其他战友争取更多的突围机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曾日三毫不犹豫地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决然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33岁。曾日三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革命的信念,也为战友们赢得了宝贵的生存时间。
曾日三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西路军英勇牺牲的象征。他的牺牲不仅是对自己信仰的忠诚,更是对革命理想的伟大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