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河区广州大道中的繁华闹市中
由清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刘永福
主持建造的刘氏家庙
隐匿于现代高楼大厦之间
它是广州晚清广府祠堂建筑的重要代表
一砖一瓦中蕴含着中国智慧和传统艺术之美
成为天河区和广州市不可多得的
历史人文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实物载体
刘氏家庙得以活化利用,离不开文博专家江铁军的努力。
深耕文博领域数十载,她亲历天河区从阡陌农田到现代化都市的沧桑巨变,并积极投身于天河区的文物保护事业。她以“原地原貌原真性”为原则,推动了刘氏家庙、潘文治故居等历史建筑焕发新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文脉支撑。
▲文博专家江铁军
PART
敬畏历史
文物“原状原貌原真性”保存
江铁军曾是广州市文化局文物处的负责人,任职期间负责对全广州地上古建筑和地下古墓的文物保护工作。
“对于一些级别不高的历史建筑,可以做适度的改观,或者异地迁建。但对于文物建筑,不能有丝毫的改变。”投身文物保护工作多年,她一直坚持着“原地原貌原真性保护”的原则。
江铁军用心守护的众多文保建筑中
刘氏家庙称得上是
“原状保存”的教科书级案例
▲刘氏家庙
刘氏家庙2004年移交给天河区政府使用和管理。江铁军在2005年退休后便专注于刘氏家庙,围绕筹建博物馆、参与文物普查以及开展日常文物保护管理等方面展开工作。
作为广州晚清广府祠堂建筑的重要代表,刘氏家庙其平面形制采用广府祠庙建筑的典型布局,中轴对称,格局规整。硬山顶、博古脊、碌筒瓦、蓝色琉璃瓦当和滴水,在建筑的“雕”“塑”“构”等装饰工艺上充分体现了顺应广府物候和世俗文化的特征。
2015-2017年,天河区对刘氏家庙进行了主体建筑、后堂檐口、后墙等抢险工程;
2018-2023年逐步完成院区整修工程和文物主体修缮工程。
修旧如旧让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清代建筑得以传承保护,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经过修缮,刘氏家庙的梁架结构、砖雕纹饰至今保持着清代原貌,连屋檐上的蝙蝠纹都清晰可见。这是对历史的敬畏。”江铁军说。
▲刘氏家庙的砖雕纹饰
革命文物潘文治故居
则是展现了天河区文保工作新思路
作为私人房产,潘文治故居的保护曾面临产权归属的复杂挑战。潘文治后人等家族成员在多方磋商后,主动将故居捐赠给政府并参与修缮,最终将其打造为民俗文化馆。
▲潘文治故居
这座承载着近代海军记忆的建筑,如今既是陈列孙中山旌义状、海瑞舰酒杯等文物的展陈空间,更是市民可触可感的公共文化场域。这种“情感联结+功能活化”的路径,既尊重了产权人的文化自觉,又通过制度保障实现了历史建筑的公共价值转化,更为非国有文保单位提供了“活态传承”的可复制样本。
PART
活化利用
赋予老建筑“第二次生命”
“房子不住是会坏的。古建筑也好,历史建筑也罢,要想保存得很好,一定要活化利用。”江铁军表示,活化利用能赋予老建筑“第二次生命”,也是对文物最为有效的保护方式。
江铁军说,从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将旧民居转化为红色教育基地,到二棉厂改造为文创园区,再到周总理视察岑村纪念旧址“变身”红色学堂,历史建筑正以多元形态延续时代价值,这些都是天河区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
▲广州第二棉纺厂改造为文创园区
不过,她同时强调,文物活化利用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建筑内核的文化基因不能丢,需要坚持用传统工艺还原,而非简单堆砌仿古构件。唯有尊重历史,才能让老建筑真正“活”起来。
在江铁军看来,古建筑的活化利用过程中,口述史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口述史让人们知道有另外一种历史叙事,能够丰富文博的馆藏。”
以刘氏家庙为例。2017年,天河区博物馆邀请刘永福后人回访刘氏家庙并作口述史采访,他们的到访令江铁军印象深刻。他们带来的家族记忆填补了历史空白,让刘氏家庙不再是冰冷的建筑标本。
▲刘永福第四子刘成文之第八女儿刘美芳女士在刘氏家庙回忆家族故事
“在天河,我们鼓励居民、侨胞参与口述史采集,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如同拼图,拼凑出城市鲜活的文化图谱,让文保工作更具温度。”江铁军说。
PART
守望文脉
文化根系也是城市竞争力
江铁军的故事
犹如一面明镜
映射出城市化进程中
文化脉络传承的探索轨迹
从旧村改造到新城崛起
她也见证天河文保的坚守与突破
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第一条地铁线路贯通荔湾、越秀、天河三大城区,城市建设热潮涌动。伴随而来的,一部分老建筑不幸被拆除。
江铁军表示,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遗产保护一直是矛盾关系,如何平衡是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经过政府、专家等各方多年的努力与探索,近年来在处理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上,天河区已逐渐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在她看来,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在于鳞次栉比的摩天楼,更在于让市民在疾驰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系。
未来,愿天河继续以“绣花功夫”保护文脉,在CBD高楼间留住古建街巷的温度;以开放胸怀融合古今中外,在广府文化根基上书写国际化新篇。
恰逢天河40周年
来看看江铁军对天河有什么期待吧~
今年是天河区建区40周年。在这特别的日子,您对天河有什么祝福或者寄语?
江铁军:40年栉风沐雨,天河从水乡田野崛起为湾区引擎,这份成绩令人振奋。我期待天河在保持经济活力与社会繁荣的同时,推动民生福祉持续提升,让城市更有温度、人民更有幸福感,继续当好领跑者的角色;也期待天河区的文物保护事业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在活化利用中传承文化根脉,让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共同绘就天河更美好的明天。
素材来源丨天河区融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 | i广州、广州市天河区博物馆、广州天河发布往期
记者丨黄嘉成、夏嘉雯
编辑丨陈 琳
初审丨张煌平
复审丨李翔宇
终审丨黄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