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卡塔尔世界杯上,法国队一众黑人球员的阵容引发了全球关注,许多人惊叹,曾经的“高卢雄鸡”如今仿佛成了“高卢乌鸡”。法国队被戏称为“非洲联队”,这反映了近年来欧美国家黑人群体的日益增长,尤其是那些拥有黑人血统的国家,已经变得愈加常见。以法国为例,想要找到真正的“纯正”法国血统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与此相对,近年来我国的黑人群体也不断增加,主要以留学生的身份进入中国,他们不仅享受着优越的待遇,还常常因为某些不当行为而遭到批评,甚至有不少人被指责为“洋垃圾”。然而,这种现象却在俄罗斯几乎不见,俄罗斯这个国土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里,几乎看不到几个黑人身影。那么,为什么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却几乎没有黑人呢?难道是因为黑人害怕寒冷的气候吗?
其实,俄罗斯黑人稀少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两大超级大国为了争夺全球霸主地位,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激烈竞争。双方通过拉拢阵营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对抗。而在这场“零和博弈”中,一方的胜利往往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双方的战略目标都建立在对方痛苦的基础上。
二战结束后,世界的新秩序开始建立,曾经的殖民帝国的殖民体系也逐渐崩溃。各地的殖民地纷纷独立,成为了国际舞台上的新兴力量。在这股新兴势力中,非洲的许多国家急需一个引领者,美苏这两大超级大国就成了他们天然的选择。然而,傲慢的美国白人历来对黑人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这使得美国和新独立的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充满了隔阂。相比之下,苏联显得更加亲和,它没有像美国那样轻视非洲国家,反而通过承诺支持非洲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吸引了不少非洲国家的好感。
为了塑造自己作为“世界领袖”的形象,苏联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1960年,赫鲁晓夫亲自下令大幅增加非洲留学生的接纳规模,并决定建立一所专门为第三世界国家学生提供教育的大学——帕特里斯·卢蒙巴国际友谊大学。这一举措使得苏联的非洲留学生人数从前一年的72人猛增到4500人。这一数字不仅庞大,而且在当时的背景下也非常具有意义,因为刚刚独立的非洲国家中,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本就有限,而能够出国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赫鲁晓夫对这些非洲留学生的待遇相当优厚,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学费、住宿和生活费,每个月还额外发放90卢布的补助。这一补助数额比苏联本国大学生的三倍收入还要高,相当于当时工人的工资水平。那时的卢布具有强劲的购买力,90卢布对于留学生来说可谓是丰厚的福利。此外,苏联并没有强制输出意识形态,反而允许非洲留学生自由学习和探索,苏联的高等教育资源也对他们开放。
然而,这样丰厚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感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非洲留学生开始展现出不满和反叛的情绪。首先,他们在享受高额补助金和优厚待遇的同时,竟然公开在西方媒体上抹黑苏联,批评苏联的社会制度,表现得像是吃里扒外的典型。这种行为在当时的苏联社会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其次,部分留学生开始放纵自己的行为,利用津贴购买名牌衣物,奢靡享乐,甚至有些人开始酗酒、打架,甚至进行抢劫、强奸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些行为进一步激化了当地居民的反感情绪。
尤其是苏联的青年男女,他们认为苏联本土的女性可能会受到这些黑人留学生的骚扰,甚至会带来“变黑”的风险,因此对这些留学生的态度愈加敌对。尽管苏联政府和留学生曾在一些场合进行过沟通,但暴力事件依然频发,最终局势越来越紧张。
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1963年12月19日。当时,一名来自加纳的留学生埃德蒙·阿萨尔·阿多因醉酒在莫斯科的寒冷街头冻死。苏联方面为了证明清白,特地请来了加纳大使馆的医生,确认死因是酗酒过度所致,但部分黑人留学生并不接受这一结论,坚称这是苏联人谋杀。随着这起事件的发酵,留学生们开始围攻加纳大使馆,并借机提出无理的要求,如增加补助、提供豪华住宿等。这一行为不仅让加纳大使感到尴尬,也让整个事件越发失控。
最终,苏联政府决定采取强硬措施,撤销这些黑人留学生的优厚待遇,取消他们的奖学金,甚至驱逐部分不法分子。苏联政府最终清除了这些不受欢迎的留学生,而在此后,苏联境内几乎再也没有见过黑人留学生的身影,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尽管苏联曾为黑人留学生提供了如此丰厚的待遇,但由于他们的行为不端,苏联最终取消了这些特权,甚至直接采取了逐出措施。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如今我国许多高等学府同样引入了大量非洲留学生,虽然我们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但部分留学生的不良行为却让人忧心。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对那些品行不端的“洋垃圾”给予更多的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