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华夏古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时,常讲究“为贤者讳过”,这并非史家偏颇,而是历史书写中“隐恶扬善”的惯例。西方历史也同样如此。例如牛顿,西方赞美他的科学成就,却刻意淡化了他利用皇家学会权势打压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的阴暗行径。
本文聚焦北宋名相寇准,他与牛顿一样,历史评价多为正面。他曾促使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入侵中原的野心。有人认为若无他,北宋或将南北分裂。随着史料增多,他的形象愈加立体,光辉背后也隐藏少为人知的阴暗面。今天,我们将重新认识这位曾力挽狂澜的北宋重臣。
1、刚直如魏征
寇准家世显赫,虽姓氏罕见,但源远流长。据传周武王时期功臣苏忿生因断案如神被尊为“狱神”,其后裔以“寇”为姓。寇准父亲寇湘曾获后晋状元,寇准本人19岁即宋太宗朝考中进士。
寇准自幼被誉为神童,才智过人,志向远大,不满足于同龄人的成就,立志超越前辈。他性格刚毅,步入仕途后敢言敢做,尤其敢于犯颜直谏。宋太宗曾因旱灾组织政务讨论会,众臣归咎天意,唯寇准指责刑法不公,令皇帝愠怒而去。
宋太宗虽被激怒,但追求贤明,容忍寇准直言。有一次寇准批评宋太宗,皇帝欲离席,寇准竟拉住其衣袖劝他继续听,表现出大胆直率。宋太宗不但未罚,反赞其如魏征,暗示两人君臣相得益彰。
在宋太宗“赏识”下,寇准十年内升至枢密副使,跻身重臣行列。职场如战场,寇准虽因直率少交朋友,但正因孤直反而深得皇帝青睐。
2、论建太子
寇准的情商因对象不同而异,对同僚如宰相王旦表现出不近人情,时常揭其短,甚至向宋太宗告状。王旦却心胸宽广,病重仍推荐寇准继任相位,最终获“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赞誉。
对宋太宗则截然不同。有次外出遇疯子跪拜称“万岁”,对寇准不利的张逊借机上告其有篡位野心。寇准巧妙反击,指出温仲舒同在场,何以只告自己。宋太宗见争执不休,双双贬官,寇准脱险只被轻罚“扰乱朝堂”。
不久,宋太宗想念寇准,召回京师,见面时问其迟归原因,寇准巧答“臣非召不得回”,既含委屈又表忠诚。
接着宋太宗问及太子人选,寇准回答谨慎,主张皇帝择君为天下大事,不宜多言,防止招致祸端。此答被元末丞相脱脱称为“万世龟鉴”,显示其高情商的一面。
3、澶渊之功
北宋官员待遇优渥,工作轻松,常被讥为“摸鱼”,唯寇准心怀大志,欲建功立业。宋真宗继位后,曾因得罪权贵被贬的寇准迎来机遇。宋真宗本拟让寇准独相,因担心其人际关系,安排毕士安同任,寇准居次。
契丹萧太后率10万兵南侵,直逼澶州,朝野惊慌。有官员主张避难成都或金陵。寇准坚定反对,极力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激励军心,最终稳定局势,达成“澶渊之盟”。范仲淹曾称寇准“左右天子”,形容其当时威望。
尽管寇准功绩显赫,但也有质疑声,认为其拿皇帝安危赌博,带有机会主义色彩。功成名就后,寇准傲慢跋扈,实行“一言堂”,招来同僚怨恨,甚至被指意图架空皇帝。宋真宗忍无可忍,罢免其相位。
4、奉承天子
寇准仕途失意后非守节隐退,反而逐渐放低姿态,迎合宋真宗。宋真宗喜欢营造祥瑞盛世,寇准对此心知肚明,却仍积极附和,甚至请求随行封禅。因表现“会转弯”,被升为户部尚书。
后来蝗灾爆发,寇准奏称庄稼未受灾,蝗虫因皇帝诚心而“抱草而死”,借此讨好皇帝,重返权力核心。其后又支持伪造“天书”,亲呈朝廷,助其复任宰相。
公元1019年,寇准因与丁谓权斗失败再遭贬谪,不久病逝于流放地,终年63岁。
寇准一生精彩纷呈,体现了英雄的两面性。宋太宗时代,他以刚直著称;宋真宗时期,他先立下大功,后被压制,转而奉承权贵。不同皇帝需求促使他不断调整自我。寇准并非圣人,而是皇权下的凡人,适应权势是其权衡之道。
下一篇:原创 琉球群岛自古属于日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