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个国家要富强,但“富国”和“强国”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强国未必一定富裕,但富裕的国家必定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那么,强国和富国之间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荀子》中的第16篇《强国》,来探讨其中的奥秘。在此之前,我们在《富国》一篇中探讨了一个国家如何走向富裕,而在《强国》这篇中,荀子则进一步阐述了强国和富国的本质差异。
在荀子看来,富国和强国的区别可以归结为“王道”和“霸道”的不同。他曾说:“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认为,作为国家的君主,如果能够推崇礼义、尊重贤能,那么可以实现王道,获得天下的认同;而如果一个国家过度依赖法治,重视信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那么则可以通过霸道称霸四方。然而,若君主过于贪恋财富,陷入欺诈和权谋之中,最终将走向危险;如果玩弄阴谋诡计,害人害己,国家也必定灭亡。
在强国的典范中,秦国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例子。荀子对秦国非常了解,毕竟他是先秦时期为数不多到访过秦国的思想家之一,且曾在秦昭王与相国范雎的邀请下,亲自前往秦国交流。荀子在《强国》中提到,范雎曾询问他,来秦国后的感受与见闻。荀子从几个方面作出了总结:首先是“形胜”,即秦国地理环境的优势;其次是百姓朴素,民风淳厚;然后是百官严肃,治理得当;接着是士大夫清正廉明,且公私分明;最后是朝廷高效,处理政务有序。
具体来说,秦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山川壮丽,河流纵横,资源丰富,这些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而秦国的百姓则展现出纯朴的民风,他们的生活规范,穿着得体,仿佛是古代圣王治理下的百姓风貌。官员们态度严谨、礼仪周全,每个官员都具备谦虚、节俭的品质,这些表现都如同圣王治国时的模范行为。而士大夫们在为政时严格遵守公私分明的原则,他们的行事透明,毫无私心。在朝堂上,百官上朝后迅速而高效地处理政事,朝政井井有条,体现了治理的高效和纪律。
通过从地形、百姓、官员、士大夫和朝堂的五个方面对秦国的观察,荀子认为,秦国的四代君王所取得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管理水平的高超。然而,尽管如此,荀子依旧指出,秦国与成为真正的王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范雎闻言后,赶忙询问原因。
荀子解释道,秦国的缺憾之一在于其几乎没有儒学思想的影响。他说:“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道义纯粹的国家才能称王,而注重权谋和利益的国家则只能称霸。如果两者都无法兼得,国家将最终灭亡。荀子指出,秦国的强大是建立在暴力和权谋之上的,这种强力的治理方法必然会面临阻力,而唯有通过礼义的治理,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进一步补充道,秦国的军力和领土虽然比商朝的汤、周朝的武王还要强盛,然而它的焦虑与困扰也比任何时代都要严重。每天都处于一种“如履薄冰”的状态,担心四方列国联合起来攻打它。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荀子建议,秦国应当节制其过强的武力,回归到礼义之道,任用正直诚实的贤人来治理国家。
从《王道》和《霸道》的治国理念中,我们可以发现,王道注重的是民心的归属,通过礼义让百姓心悦诚服,进而支持国家的发展;而霸道虽然能够通过强大的武力让人民和诸侯屈服,但这种服从是暂时的,一旦武力衰退,便会遭遇民众和诸侯的反抗。因此,要实现国家的长久富强,必须根植于礼义,赢得民心,才能避免如秦国那样,即使强大,却不得不时刻警惕外部的威胁。
荀子还指出,奸邪之人之所以能得逞,正是因为君主未能尊崇礼义,忽视了礼义的约束。礼义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它不仅能够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作恶,还能够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果君主不重视礼义,那么民众也会离弃它,最终趋向于不正之道。因此,君主的行为举止必须谨慎,因为他是民众的榜样。民众的行为就像回声回应声音,像影子跟随形体一样,君主不慎,民众也会偏离正道。
荀子强调,礼义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它不仅内治适应百姓,外治适应四方;它调和上下,稳定国家,维持秩序。而君主要做到“忠信”,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像古代的禹、汤,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就在于礼义,而那些如桀、纣那样背弃礼义的君主,则必然导致天下的动荡不安。
综上所述,通过荀子与秦国相国范雎的对话,我们看到了荀子对秦国的深刻分析。尽管秦国在很多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国力,但离真正能够称王于天下,依旧有很大的差距。这也反映了王道和霸道的根本区别:义立而王,信立而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