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皇位的继承往往受到严格规范。通常情况下,皇位的继承人是嫡长子,然而若嫡长子不具备足够的才德,皇帝则有权选择最具能力的其他皇子或孙子来继位。即便如此,历史上仍有许多王朝因权力斗争而发生了篡位事件。在唐朝和明朝,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的即位过程,无论从正统的继承规则,还是从后世的评价来看,都涉及了篡位之举。然而,尽管两人都是通过发动兵变夺取皇位,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
李世民和朱棣的权力之争,往往被不同的历史角度审视。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上帝位,开启了唐朝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而朱棣则通过发动靖难之役篡位,尽管他也成为了皇帝,却没有获得同样的历史褒奖。那么,为什么两位历史人物的名声差异如此之大呢?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子。李世民自幼参军,曾经在隋朝时期于雁门关勇救隋炀帝,立下赫赫战功,年轻时便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义宁元年,隋炀帝死于宫变,隋朝崩溃,李渊迅速建立了唐朝,并任命李世民为尚书令及右武侯大将军,随后的岁月里,李世民屡次出征,成功平定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渊建立唐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并且赋予李世民许多重要职务。然而,尽管李世民的军功赫赫,李建成却始终对其不满。李建成作为嫡长子,虽然得到了皇帝的宠信,但在军事和政治上并未获得足够的威信。他的兵力远不如李世民,也难以赢得老臣的支持。李建成深知,若他未来登上皇位,李世民必将成为他最大的威胁。于是,在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为保住太子之位,试图排除李世民手下的重要幕僚,如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企图削弱李世民的势力。然而,李世民的支持者如长孙无忌、尉迟恭等,都深知这是李建成在试图威胁他们的生死。最终,李世民被迫采取了行动。
626年6月4日清晨,李世民亲自指挥手下埋伏于玄武门,成功发动政变,杀害了李建成以及他的五个儿子,且将李建成的家族彻底除名。李建成一家的死亡,也意味着没有了嫡长子或嫡长孙可以继位,李世民顺理成章成为太子。仅仅四天后,唐高祖李渊便宣布李世民为太子,并开始处理国政。9月4日,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即位,年号“贞观”。虽然李世民的登基来源于“玄武门之变”,但他并未大规模清除其他竞争者,且在继位后并未对其他弟弟进行血腥清洗。李世民的登基虽然充满权谋斗争,但其后的统治却以宽容、清明和改革而著称,史称“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朱棣的“靖难之役”则显得更加血腥和持久。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从小生活在豪华的宫廷中,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十岁时,朱元璋封他为“燕王”,并授予他广阔的封地和权力。然而,随着朱元璋去世,其长子朱标继位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提出了削藩政策,旨在削弱包括朱棣在内的诸王势力,尤其是强大的燕王。建文帝的这一政策引发了朱棣的不满,尤其是在他权力已经极为强大的情况下,朱棣显然不甘心继续扮演一位王爷的角色。
朱元璋去世后,虽然他在遗诏中有明确规定,朱棣不得进入京城,但在权力日渐膨胀的朱棣看来,建文帝的继位并未能完全消除他内心的威胁。朱棣自北平出发,兵起燕地,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靖难之役”。他以“清君侧,诛奸臣”作为口号,声称自己是为了清除朝中的不良势力,以保障帝国的安定。在四年的征战中,朱棣的军队横扫北方,最终攻陷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靖难之役宣告胜利。
与李世民相比,朱棣篡位的过程不仅更为漫长,且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尽管朱棣在夺位后的治理上也表现出一定的治国能力,但他在统治期间进行的极端清洗,尤其是对建文帝旧臣的惨无人道的惩罚,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动荡。这些包括凌迟处死的齐泰和黄子澄,甚至将连累三族的“瓜蔓抄”制度,都让朱棣的篡位在后世眼中充满了血腥和野心。
从历史评价来看,李世民和朱棣的名声之差可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两人夺取皇位的背景和原因迥异。李世民夺位是因为唐高祖尚未退位,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继位资格的较量。与此不同,朱棣的篡位则是为了对抗已继位的侄子建文帝,其动机充满了个人权欲和对权力的渴望。其次,两人在夺位过程中的影响也天差地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仅清除主要竞争者,虽然暴力,但总体影响较小,而朱棣则发动了四年的战争,对民众造成了深重的伤害。最后,两人治国理念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的评价。李世民实施的“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的盛世,而朱棣则在其后的统治中采取了过度的清洗政策,并引入宦官干政,导致了明朝的内政腐化。
因此,尽管朱棣同样通过兵变成功篡位,李世民的政治远见与宽容政策以及他所开创的盛世局面,使得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