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夏侯惇拔矢啖睛,成为了无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在史实中,《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引的史料并没有提到夏侯惇如何处理受伤的眼睛,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他因“流矢伤目”。小说中描绘夏侯惇在拔矢啖睛后依然英勇作战,甚至击杀曹性,这一情节显得异常惊心动魄。事实上,虽然小说让夏侯惇的表现接近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但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证实曹性就是被夏侯惇所杀,甚至没有提到曹性这个名字。在《三国志》与史料中,曹性并未出现在吕布投降曹操时送交的俘虏名单中,罗贯中之所以描绘他死于夏侯惇之手,也许只是为了故事的需要。
无论夏侯惇是否真的拔矢啖睛后斩将,我们在评选三国中的无情狠人时,夏侯惇难以进入前列。即使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对敌人狠手,史料中却有他对师长的尊重和对同袍的忠诚。年仅十四岁,夏侯惇便因为看到别人辱骂师长而义愤填膺,亲手将罪人杀死,这种烈气与正义感让他在同僚中颇受推崇。他性格朴素清廉,家中有多余财物时总是与他人分享,从不贪图私利。这些行为都证明了夏侯惇虽然残酷,但对亲人、朋友依然有情有义。
相比之下,以“无情无义”著称的吕布在历史上并不算是三国最狠的人物,尽管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写为“三姓家奴”,但这一点是罗贯中借张飞之口加上的。历史上,吕布不仅弑父杀主,甚至也杀了与他有父子之情的丁原和董卓。他与丁原其实并非义父子关系,而是主簿与上司的关系。与董卓之间虽然有父子之情的名义,但也难掩吕布弑主的血腥行为。因此,将吕布视为“狠人”并不无道理,但他仍不应排在最顶端。
再来看马超,虽然他被认为是三国第二大狠人,但从历史上看,马超也并非全然无情。在马超起兵反曹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亲马腾和弟弟们已经没有活路,仍旧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反曹的事业,表现出一种极端的无情无义。马超的血腥与残酷,使他在历史上名声狼藉,尤其是在与韩遂结盟之前,他为了自己的权力,割舍了与父亲的亲情,甚至不顾家人的安危。
不过,尽管马超确实无情,历史上仍有比他更为狠毒的人物,那就是辛毗。在《三国志》中,辛毗被描写为一位忠心于袁尚的将领,但他为了向曹操示忠,不惜牺牲自己兄弟的全家。当时,辛毗带领曹军攻打邺城,他明知自己的兄长辛评家人都在城中,却无情地带兵冲锋,导致辛评及全家在城楼上被杀。这种为了个人政治利益,毫不顾及家庭亲情的行为,实在是狠毒无情的极致。
吕布在这几位狠人中排名第四,虽然他行为恶劣且多情,但他仍然有人性的一面,不像辛毗、马超那样完全抛弃亲情。吕布之所以被看作是“坑干爹”,主要是因为他既有情感的软肋,又有背叛的狠劲,因此他在三国的“无情无义”名单中排不上前几。
最终,如果我们要评选三国中的“无情无义狠人”,并给予头号桂冠,那无疑应该是袁家。袁家三代权贵的内斗和家族的无情,让他们的名字在历史上成了背叛与冷酷的代名词。袁绍的死后,袁谭与袁尚的兄弟之争几乎让整个袁家陷入了内部分裂,他们不仅为了权力互相残杀,甚至连父亲的死都不曾为他流泪。袁家对亲情的冷酷,不仅超越了吕布、辛毗、马超等人,更是让曹操看得暗自发笑:“本初兄,我替你清理门户了。”这句话既是对袁家残酷内讧的调侃,也是对那些背弃家庭血亲之人的深刻讽刺。
在这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三国时期的“狠人”无处不在,董卓、曹操、孙权、刘备等人,无一不曾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做出过冷酷的决定。最终,这些历史人物的无情无义成了他们最深刻的烙印,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他们的智慧和权谋,还有他们冷血的行为和复杂的人性。
那么在您心中,三国中最狠的“无情无义”人物是谁?如果搞一个三国不义狠人排行榜,谁又能拔得头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