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年,宋高宗正在扬州行宫中与宠妃嬉戏,忽然有侍卫慌忙禀报金军兵临城下。消息传来,宋高宗顿时大惊失色,心神不宁,竟随即患病。从此,身体逐渐虚弱,不再恢复。恰逢此时,太子赵旉夭折,宫中再无怀孕之妃,而宋高宗却作出了一项震惊朝野的决定——将皇权归还给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或许,他在此时的心境早已决定不再背负这沉重的责任。
赵构,宋朝的开国皇帝,一位以巧妙逃脱金人追击的方式保住了南宋江山152年的国祚的帝王。或许他被铭记,更多的原因是与抗金名将岳飞的悲剧结局息息相关。为了维持偏安一隅、苟延残喘,赵构以岳飞的生命为代价,与金人屈辱求和,最终签下了“绍兴和议”。凭这一点,他似乎应当被历史钉上耻辱柱。
然而,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客观地审视赵构的事迹,他却并非单纯依靠奸臣来维持统治,而是在国家动荡、乱局之中稳坐皇位达35年。除了这些恶性政治手段,赵构的人生故事同样充满戏剧性。
按理来说,赵构与皇位并无深厚的缘分。作为宋徽宗的第九子,他曾远离朝堂,原本只是宋朝太子赵桓的庙堂一员。相比于哥哥赵桓(宋钦宗)被迫登基的命运,赵构无疑是幸运的。他原本被派往与金人议和,途中却得知两国交战,险些被卷入灭国之战,最终成为宋朝最后的希望。
1125年,宋金联手灭辽,未料金人雄心勃勃,旋即转攻宋朝,短短数月便逼近东京(今开封)。当时的宋徽宗,沉迷于艺术,心怀安逸,不曾想过如何带领国家御敌,竟仓皇逃跑,心中充满怨恨。临走时,他把皇位的责任交给了年仅26岁的赵桓,做了一个草率的“皇太子即位”的决定,赵桓极为不情愿地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
然而,宋徽宗父子二人的性格几乎如出一辙——懦弱、优柔寡断,不堪重任。在父亲逃亡后,赵桓无路可退,最终选择向金人派出使者,寻求议和。然而,事与愿违,宋朝的宫廷发生了动荡。随着金军逼近,宋钦宗急忙向皇后告别,甚至拉着她的衣袖央求:“你不能丢下我,我会随你一起逃。”经过朝臣的劝阻,赵桓才得以稳住局面。
第二年,金人提出了苛刻的议和条件:不仅要求割地赔款,还要求宋朝派出王爷和宰相作为人质。这一刻,赵桓的心情极为为难,他竟公开问道:“谁愿意替我走一趟?”然而,话音未落,赵构便被选中。
令人意外的是,赵构被金人捉拿后,在金营里竟以出色的箭术赢得了金人的怀疑。他在与金人比射箭时,三箭全中,令金人对其身份产生怀疑,认为他有武将家世,因此被放了出来。
不过,金人没有放弃,几年后再次出兵,声称宋朝违反了约定,战火重燃。赵构再次被派去议和,然而这次,他途中得知金人即将发兵,便立刻掉头回京,却有人劝他暂时留在外地,这一决定为宋朝争取了最后的喘息。
1126年冬天,开封城下大雪纷飞,饥饿的宋军已无法抵抗金军的进攻。眼见城破,赵桓亲自去金营议和,结果却被金人提出天价条件。最终,赵桓被软禁,而朝廷不得不忍受金人对国家的践踏。城内饥民遍地,北宋彻底崩溃。
金人如狼似虎地屠城,宋徽宗、宋钦宗以及数千皇族、妃嫔和朝臣被捕押送北方,成为金人手中的囚徒。即使是赵构的母亲韦氏和王妃邢秉懿,也未能逃脱厄运,成为金人的玩物。邢秉懿当时已怀孕,但在途中因堕马流产。悲剧的命运并不偏袒高贵的女性,无论是王妃还是公主,她们都只是金人的战利品。
此时,赵构的心境如何?他得知开封的惨状后,痛哭流涕,随即决定在相州建立大元帅府,亲自主持军事,并寻找栖身之所。赵构曾对随从说道:“昨夜我梦见皇帝赐给我龙袍,我就换上了。你说,这梦什么意思呢?”这段话成为了他潜在取代兄长、继位的象征。
1127年5月,赵构终于在局势危急时决定即位,改元建炎,开启了南宋的历史篇章。但即位并非意味着安宁,十余年的拉锯战后,宋徽宗最终死于他乡。
高宗即位后,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保命,远离战火。然而朝中大臣却并不甘心,他们纷纷提出应对之策,但宋高宗的实际计划是与金人和谈,保全自己。为了稳妥,他公开誓言要亲自督军与金人决战到底。殊不知,他早已做好了偷偷“巡幸东南”的准备。
继位后的宋高宗,在一切政治事务中将重心放在自己躲避金人追杀上,他在扬州度过了最悠闲的时光。那时的他乐于沉浸在个人享乐中,对国家命运漠不关心。直到1129年,一夜之间金军逼近扬州,宋高宗慌乱出逃,顿时身心俱疲,病情加重。此后,他再也未能与任何妃嫔生育龙子。
“天命难违”,这或许是高宗的一种无奈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