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许多将士征战沙场,都是因为对自己的将军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感恩,誓言誓死效忠,甘愿追随左右。然而,也有不少将军的手下士兵并不认可其才能,对他缺乏尊敬,因而即使身处战场,也没有那种赴死拼搏的决心。士兵对将领的态度,往往能真实反映出他们的忠诚度。
当时鲁国的大将吴起,正是一位在军中拥有极高威望的将领。他不仅屡次带领军队取得辉煌战绩,还对士兵照顾有加,因此赢得了手下士兵的深厚信赖和忠诚。但即便如此,吴起在当时却饱受争议。许多人认为他为人过于残酷,甚至有“功高盖主”的嫌疑,令人对他心存戒备。那么,吴起究竟做了什么,既令士兵对他死心塌地,又引发了广泛的非议呢?
吴起在鲁国得到了重用,成为统领大军的将军,带兵征战疆场,创下了显赫的战功。他对待士兵极为真诚,这一点从士兵们愿意追随他、死心塌地的表现上就可见一斑。那时社会等级森严,将军本应高高在上,但吴起却没有架子,他与士兵同吃同住,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每天陪伴士兵操练。一个将领能够真正融入士兵群体,自然会赢得极大的威望和信任。
吴起深知稳固军心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他努力赢得士兵们的忠诚和敬爱。一次,一名士兵胳膊上长了脓疮,自己尚未察觉,吴起却细心发现。他毫不顾及身份的高低,拉过士兵检查伤口,由于没有药物可用,他竟亲自用口吸出脓液,帮士兵缓解病情。如此亲切入微的关怀令那名士兵非常感动,即便是同级士兵,也难以做到这般体贴。
然而,这件事传到那士兵母亲耳中,她却露出了忧虑和痛苦的神色。她担心儿子会因为这种忠诚而丧命,甚至可能成为下一个为吴起赴汤蹈火、献出生命的人。她的担忧源于过去的教训:她的丈夫正是因为对吴起的忠心,在战场上拼尽全力,最终将生命留在那里。如今儿子同样对吴起忠心耿耿,母亲自然为他的安危担忧万分,既希望儿子平安,也害怕他会因忠诚丧命。
吴起对士兵的优待固然真诚,但其中也掺杂着深谋远虑的利益考量。他知道只有赢得军心,才能让士兵们誓死为他效劳,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巧妙的人心掌控,是他作为将领的“保命符”。吴起成长过程中一直充满争议,他绝非一位纯善之人。他虽然出身权贵,家境富裕,但对金钱的满足远不及对仕途的渴望。
在当时士农工商的社会秩序中,入仕是最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吴起并不愿踏实努力,而是想凭借家产和收买人心的手段,走捷径攀上高位。这种做法显然行不通。战国初期,社会动荡,财富耗尽后,吴起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环,周围人对他嘲讽不断。骄傲的他无法忍受这些嘲弄,终于在愤怒中亲手屠杀了村里三十多人,随后仓皇逃亡,试图投靠儒家门下,却因血案身负恶名,被礼仪严苛的儒家拒之门外。
无奈之下,吴起投奔鲁国,为表达忠诚,甚至亲手杀死了自己来自齐国的妻子。这极端的行为让鲁国君主看到他对权力的决心,最终任命他为将军。一个对妻子都能如此决绝的人,君主自然相信他能在战场上带来胜利。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能力,他率军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然而,“功高盖主”之嫌也随之而来。鲁国君主见他权势渐重,心中不免生出戒心,再加上朝中大臣的挑拨,最终打算削弱他的权力。察觉危险的吴起果断离开鲁国。由此可见,鲁国君臣的忧虑并非毫无根据。吴起那种杀戮三十多人的冷酷行为,足以说明他并非善类。
他在军中的表现,既是鼓舞士气的手段,也是自保策略。吴起是个复杂人物,为了仕途不惜耗尽家财,且心术不正,连亲妻都能杀害。他对权力的渴望极强,愿意牺牲一切来达到目的。他本质自私,走仕途的方式让人不齿。尽管他对士兵有真心,愿意与他们共生死,但同时也是在利用人心,为自己谋取忠诚。
吴起重视权力,手段狠辣,却懂得如何稳固军心。他是出色的将领,却也是心狠手辣的权谋家。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善恶之间往往难以一概而论。面对这类历史人物,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理解他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选择和行动的复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