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对诸葛亮的亲近程度远超庞统,但在入川之时,刘备却选择了带上庞统,而非诸葛亮。这一决定的背后,主要有四个关键因素。
首先,益州的别驾张松曾劝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抵御张鲁的势力。于是,刘璋派出了军议校尉法正,带着四千兵马前往荆州邀请刘备。法正私下对刘备透露,这是一个吞并益州的绝佳机会。(《三国志·法正传》)在这个关头,刘备虽然有所犹豫,担心如果贸然行动可能会破坏自己在天下的信誉,但庞统却积极劝说他不要错失良机。庞统的话语恳切且有说服力,他一番深思熟虑的言辞让刘备最终下定决心,答应入川。(裴注《三国志·庞统传》引《九州春秋》)
其次,庞统的个人性格与工作热情也影响了刘备的决定。庞统一旦获得刘备的重用,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展现了非凡的行动力。他的目标是通过攻占西川,建立丰功伟业,从而提升自己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既然刘备已经决定入川,那么必然会尊重庞统的主观意愿,并尽可能地利用他巨大的工作热情。如果此时将庞统排除在外,势必会影响他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伤害到他对刘备的忠诚与信任。
第三,周瑜临终前,专门前往京县拜见孙权,建议与奋威将军孙瑜联合进军夺取蜀地,兼并张鲁,然后由孙瑜驻守两川,并与关中、西凉的马超等关西诸侯结盟,互为支援;周瑜则计划回到南郡,北上襄阳,最终以此为据点,向曹操发起进攻。(《三国志·周瑜传》)很明显,周瑜在向孙权提出的取蜀方案中,庞统无疑是核心人物。周瑜将荆州的事务交给庞统处理,自己几乎可以“垂拱而治”,意味着庞统掌握了所有重要事宜,周瑜则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统帅。因此,庞统无疑是最了解周瑜整个取益州计划的人。这时,刘备决定入川,实际上也是在继承周瑜的战略方案,而庞统则是这个战略的核心人物。
最后,刘备选择带庞统入川,也有着深刻的政治考虑。曹操南下荆州时,荆州的士族因支持不同的派系而分裂。那些倾向投降曹操的士族被席卷而去,而庞统则领导着不愿投降的年轻士族加入了刘备的阵营。这些士族虽然认同刘备以恢复汉室为目标,但他们的权势相对较小,更多的是依赖刘备的支持。然而,如果刘备未能带庞统入川,庞统可能会因失望而感到自己并未被充分重用,这无疑会影响到他在刘备阵营中的忠诚度。庞统当时已经是荆州治中的军政大权掌控者,留在荆州将使他在当地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刘备如果忽视他,可能会使荆州的局势发生不利变化,甚至激发庞统的不满,导致潜在的内乱。
此外,庞统的背景也使刘备有些犹豫。孙权原本打算弃用庞统,但最后将他与南郡一同送给刘备,这让刘备不得不思考庞统是否可能是孙权派来的间谍。假如庞统真是孙权的密探,留他在荆州将可能为刘备带来灭顶之灾。尽管庞统后来证明自己是忠诚的,甚至为刘备亲赴前线指挥战斗,英勇牺牲,但刘备在最初时的顾虑和迟疑是可以理解的。
综合以上四个因素,刘备在入川的抉择中,并非在庞统与诸葛亮之间做选择,而是没有其他选项,必须带庞统。这一决定不仅是战略上的必要,也是在复杂局势中的务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