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27日,清晨时分,丰县县大队侦察员王太阳换上便衣,独自一人潜入当地日伪军驻扎的史楼村据点(今丰县宋楼镇史大楼村),执行秘密侦察任务。当天,他左手挎着一只篮子,装满了绿豆,假扮成一个卖豆的小贩,慢悠悠地朝敌军关卡走去。
根据以往的经验,伪军哨兵对过往行人会进行严密的搜身检查,但对于像篮子这种容器,通常只会揭开布盖看上一眼,检查较为宽松。临行前,王太阳巧妙地将随身携带的短枪藏匿在篮底,覆盖着半篮绿豆,自信满满地认为计划滴水不漏。
然而,事与愿违,王太阳没想到当天的情况会出乎意料。负责搜查他的伪军哨兵大约三十多岁,显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当他检查完王太阳的衣服后,目光落在篮子上,问道:“篮子里装的是什么?”王太阳镇定自若地回答:“老总,家里存的些绿豆,来镇上换点盐。”说着,他掀开篮盖,将篮子伸向对方。
却没想到,伪军哨兵突然伸手搅动篮中的绿豆,嘴里嘟囔着:“你们经常拿霉豆子来糊弄人,我得抓点回去尝尝,看看到底行不行。”刚一触碰,哨兵的手指顿时碰到一个冰冷的金属物体,惊恐瞬间布满脸庞——那正是隐藏的枪械!
“砰!”枪声骤然响起,哨兵还没来得及呼喊,王太阳迅速掏出短枪,果断开枪,将对方击倒。突如其来的枪响吓得关卡处伪军一阵慌乱,王太阳趁机转身迅速朝高李庄方向逃去。
伪军很快恢复镇定,发现开枪的只有一个人,便士气大振,呼喊着持枪追击。王太阳加速奔跑,伪军紧追不舍,双方最近时相距不过五六百米。
跑了半炷香时间,王太阳冲进了熟悉的高李庄。这里是县大队经常活动的地方,群众基础较好,安全感稍强。他刚跑进村子十多步,便看到村东大槐树下开着的院门,门口坐着一位大娘,正和儿媳妇交谈。那大娘是本村村民孔宪寅的妻子,见王太阳急匆匆地跑来,神色慌张,忙拉着儿媳妇准备进屋避避风头。
王太阳气喘吁吁地低声说:“大娘,我是县大队的人,后面有敌人追我。”孔大娘一听,立刻起身将他拉进屋,急忙催促儿媳给他找自家儿子的衣服换上。随后,她又迅速把王太阳递来的枪藏在锅底下。
“家里藏不下人,快出来,咱们继续装作聊天。”换好衣服后,孔大娘带着王太阳来到门口,三人围坐,假装闲聊。没过多久,伪军冲进村庄,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让王太阳心头一紧。
他万万没想到,孔大娘家竟无隐蔽之地,而她面对敌人毫无畏惧的态度,似乎是孤注一掷般的自信。王太阳硬着头皮坐在门口,眼角余光看到伪军已快步逼近。
领头的伪军冷声质问:“刚才有没有人跑过?”孔大娘故作惊恐,站起身指向北方,说:“刚才有人从我门口飞快跑过,往北方向去了。”伪军们毫无怀疑,蜂拥朝北追去。然而一路追寻却未见王太阳踪影,便折返村内挨家挨户搜查。
没多久,伪军又回到孔家门口。头目指着正在院内劈柴的王太阳,质问道:“他是你家谁?你说有人往北跑,北边哪里有人?”他看着王太阳,若有所思地说:“依我看,这就是那个八路军探子!”
孔大娘镇定回答:“老总,他怎会是探子?他是我儿子,不信你问问他媳妇。”一旁的儿媳妇也忙附和:“他真是我男人!”孔大娘继续解释:“老总,你想想,他要真是探子,你们刚才追的时候,他早跑了,怎么会等着你们回来抓他?”
头目听罢,觉得有道理,下令再搜一遍院内,未发现异样后,只得愤然离开。
当天傍晚,敌人撤离后,王太阳换回衣服,接过孔大娘藏好的短枪,深深向她鞠躬致谢:“大娘,多亏您救了我一命。”孔大娘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打鬼子不也是为咱老百姓?咱们本是一家人,别这么客气。”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有无数无名草根英雄,在黑暗中奋勇前行,最终却淡出历史视野。这些被尘封的故事,虽鲜为人知,却是那个波澜壮阔人民战争画卷中不可缺失的一笔。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青史如烟,专注讲述小众历史和草根故事。本文为革命珍闻录第169篇,欢迎关注、评论和转发,共同传扬正能量。
参考资料:《丰县文史资料》,王太阳之女王庆芬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