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初的一天,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早晨起床,走到窗台旁,突然发现上面放着一封信。他随手拿起信封,拆开一看,脸色立即变得阴沉。信封里的内容,竟是来自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司令段海洲的请假信。看完信后,徐向前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心中明了,段海洲的离队决定已经做出,这次离开,恐怕再也无法回头。
段海洲出生于1909年,河北安平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由于成绩优异,他考入了北平大学。北平大学的学术氛围充满了进步思想,段海洲深受影响,心中燃起了远大的理想,决心投身军旅,为国家效力。然而,段海洲的命运似乎总是走了些弯路,他并没有进入保定军校或黄埔军校,而是误入了石友三所办的干部学校。石友三曾是多次倒戈的军阀,他的名声十分臭,不仅背叛过吴佩孚、冯玉祥和阎锡山,还与蒋介石和日本人有过合作。与这样一个人结缘,段海洲的前途自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段海洲依旧投身到石友三的干部学校,接受了训练。然而,由于石友三在政坛的动荡,这所学校未能维持多久便关闭了。可段海洲的抗日之志并没有因此消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段海洲和几个朋友筹措了七八支步枪,迅速组织了一支抗日队伍。很快,这支队伍吸引了三十多名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其中有农民、学生,也有江湖中曾学过武艺的壮汉。尽管队伍的规模还很小,但段海洲凭借着自己的口才,走街串巷,动员民众一起抗敌。说到激动时,他常常声泪俱下,情真意切。终于,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老乡们纷纷响应,甚至一些散兵游勇也加入了队伍。
随着队伍的壮大,段海洲逐渐展现出他的军事天赋。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队伍便发展到了六十多人,并且趁着日军移防的机会,在深夜发动奇袭,成功击溃了伪军,缴获了大量武器。这一战,段海洲名声大振,更多的战士纷纷加入。为了提升战斗力,段海洲聘请了一位兵工厂的退休技术人员,在自己队伍里建立了兵工厂,生产地雷、手榴弹等武器。到了1938年初,段海洲的抗日义勇队已经发展到了六千人,成为了河北地区最为强大的抗日游击队之一。
然而,随着队伍的壮大,段海洲也引来了麻烦。河北民军的赵云祥以及民军总指挥张荫梧都看中了他的实力,想要吞并这支队伍。赵云祥更是直言不讳,认为一山不容二虎。而段海洲则遇到了一个转机——八路军129师的东进纵队进入了冀南,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持。段海洲逐渐感受到八路军的坚定抗战决心,于是提出加入八路军的请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段海洲的抗日义勇队于1938年6月正式加入八路军,成为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的一部分,段海洲担任司令员,李聚奎担任政委。加入八路军后,段海洲的战斗力更加高涨,而赵云祥也因八路军的威胁,不敢再在他面前摆架子,甚至派人来道歉,表示之前的敌对行为是误会。
然而,段海洲在加入八路军后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与八路军的接触中,段海洲遇到了曾经的老校长石友三的弟弟石友信。石友信这时已经跟随哥哥石友三在抗战中再度崛起,担任了军职。石友信劝说段海洲,认为八路军的力量不足,反而是投靠石友三可以更好地抗日。段海洲为人重情重义,对石友信心生敬意,虽然心中有所犹豫,但最后决定递交请假信,离开了八路军,带着队伍投向了石友三。
然而,石友三的背叛使得段海洲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石友三不仅没有继续抗日,反而在1940年投降了日本。段海洲感到彻底失望,立刻选择离开石友三,转投了西北军将领孙良诚。然而,1942年,孙良诚也同样背弃了抗日立场,投降了日本。段海洲再度陷入困境,之后他便依靠与汤恩伯的关系获得了第33师的番号,成为了少将师长。
然而,段海洲在加入第33师后不久便发现,这支部队并没有抗日的决心,反而专门与八路军和新四军作对。段海洲感到非常失望,但身为指挥官,他只能在王毓文的指挥下,继续执行任务。1945年9月,段海洲率部进驻山东,却在临城被新四军包围,困顿两个月。
段海洲的命运仿佛和抗日战争开了一个大玩笑,他最初投身抗日,却始终未能真正参与几场对日作战。战后,段海洲明白,真正心系民族的是八路军,他开始后悔自己早先的选择,并等待机会来弥补。然而,直到1949年,他才通过地下组织联系上了党建国,决定发动33师起义。
然而,命运的曲折依然未曾停歇。在起义前夕,段海洲错过了起义的机会,再次被遗漏在外,直到重庆解放前夕,他才终于加入了解放军,完成了他未完成的夙愿。但他的一生,始终充满遗憾:曾经为抗日做过贡献,却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辗转浮沉,最终他只得平凡地度过余生,1990年去世。段海洲的一生,也许正是那个时代千万个抗日英雄命运的缩影,充满了起伏、选择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