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17日下午,周恩来与蒋介石进行了关于红军改编的最后一次谈判。此时,七七事变已经过去了十天,全国各界纷纷呼吁要尽快实现统一抗战。为了大局着想,我党决定作出让步,同意将红军改编为三个师。然而,蒋介石却坚持要求共产党交出指挥权,由国民党指派指挥官,八路军的指挥权仅限于副职。这样的要求,显然让共产党无法接受。
周恩来不禁问蒋介石:“你如此做,是不是认为我军中没有出色的指挥员?”蒋介石思索片刻,回答道:“贵军中的刘伯承、陈赓、林彪、左权,的确是极为难得的将才,但抗战局势需要统一指挥,由政府派人指挥会更加方便。”对于红军的改编,大家或许已经了解过不少,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特别提到了四个人,称他们为“难得的将才”——刘伯承、陈赓、林彪和左权,这四人也因此被誉为红军的“四大名将”。那么,为什么蒋介石如此高看这四位将领呢?朱德、彭德怀、贺龙、徐向前等人为何未能进入蒋介石的视野呢?
先说刘伯承。刘伯承的成名之路可追溯到很早,他参与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因为眼睛动过手术,他甚至被人称为“军神”,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蒋介石早已有所耳闻,并且对刘伯承颇为赞赏。1927年4月,刘伯承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这也是共产党第一次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军长。南昌起义后,他曾前往苏联伏龙芝军校深造,回国后担任了红军大学校长和红军总参谋长。无论是军事理论的造诣,还是实际指挥打仗的经验,刘伯承都堪称一流,蒋介石曾公开称赞:“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因此,蒋介石对刘伯承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并把他列为“四大名将”中的第一位。
再来说陈赓。蒋介石与陈赓有着深厚的渊源。陈赓在黄埔军校时,曾是“黄埔三杰”之一,深得蒋介石的青睐。后来,蒋介石在东征时差点丧命,是陈赓背着他一路狂奔才救回了他一命。由此,陈赓对蒋介石来说,不仅是一个得力的部下,更是救命恩人。蒋介石一直对陈赓很看重,甚至准备破格提拔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赓看透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最终选择站到蒋介石的对立面,毅然放弃了荣华富贵。这一决定让蒋介石非常失望,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对陈赓保持极高的评价。后来,陈赓多次被捕,却未被枪决,这其中也有蒋介石的保护。因此,蒋介石将陈赓列为“四大名将”之一也不无道理。
林彪,蒋介石的另一位“学生”,同样是蒋介石非常器重的人物。林彪在黄埔军校时性格内向、不太显山露水,但蒋介石还是看出了他身上的潜力,多次想要提拔他。然而,林彪似乎并不关心这些,令蒋介石感到有些无奈。后来,林彪从苏联回国时,蒋介石特意派胡宗南和戴笠去拉拢他,并许诺高官厚禄。根据历史记载,戴笠与林彪的谈话相当愉快,但因某些原因,戴笠没有将谈话的内容及时报告给蒋介石,这让蒋介石深感愤怒。多年后,当蒋介石得知此事时,愤怒地责骂戴笠“误我大事”。尽管蒋介石未能得到林彪的支持,但他一直对林彪的军事才华表示高度认可,并将他列为“四大名将”之一。
最后是左权。左权与陈赓来自同一个地方——湖南,1924年,两人一起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之后,左权也曾前往苏联伏龙芝军校深造,回国后,他担任了红15军军长兼政委、红一军团参谋长,还曾代替林彪指挥过红一军团。蒋介石对左权的能力也非常欣赏,甚至曾评价道:“三个胡宗南都抵不过一个左权。”这句话足以看出左权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因此,蒋介石将左权列为“四大名将”之一,认为他在任何名将面前都不逊色。
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所提的四位将领中,有三位是他曾经的黄埔学员,这也表明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的学生有着极高的评价。然而,红军中也有一位黄埔名将并未受到蒋介石的青睐,那就是徐向前。徐向前同样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蒋介石曾对他的能力表示认可,并亲自召他进办公室,准备重点培养他。但由于徐向前的性格较为木讷,言语表达又带有浓重的山西口音,蒋介石觉得沟通起来很不方便,此外,年轻时徐向前的相貌也不算出众,这让蒋介石对他失去了兴趣,从此不再关注。尽管如此,徐向前后来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掌管了10万大军,证明了他的军事才干。即使蒋介石没能高看他一眼,徐向前依然是红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总的来说,蒋介石所看中的四位将领,确实都是我军中的杰出人物,毫无疑问,他们在军事指挥和战略部署方面的能力值得肯定。而徐向前虽然未得到蒋介石的重视,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战场上取得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