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陈毅陈老总以性格直率著称,时常说出让人意外的惊人之语。按理说,这种性格的人似乎不适合从事外交工作,毕竟外交需要的是小心谨慎,言辞必须滴水不漏,不能随便乱说话。然而,陈老总却从建国后一直跟随周总理从事外交事务,甚至在1958年接替周总理担任外交部长,一直干到1972年去世,整个任期比周总理当外交部长的时间还要长。
那么,周总理为何如此信任陈老总,为什么会选择他作为外交工作的得力助手呢?他看中了陈毅的哪些优点?事实上,陈老总在外交工作中也曾犯过一些错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有时口无遮拦,说话过于直率。
比如,1965年,陈老总和周总理一同赴非洲参加亚非会议。会议原定在阿尔及利亚举行,但当周总理刚刚抵达埃及时,阿尔及利亚却爆发了军事政变,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会议的安排。考虑到形势的复杂性,周总理出于谨慎的考虑,决定向毛主席请示是否调整行程,先在埃及访问,了解阿尔及利亚的局势,再决定是否继续参加亚非会议。
毛主席同意了周总理的建议,但当时陈老总已经到达阿尔及利亚。在中国是大国的情况下,许多参加会议的国家代表都纷纷找陈老总询问会议是否照常举行。性格直爽的陈老总没有征得周总理的同意,直接对大家表示:“这次亚非会议一定要开,而且必须开得好!”陈老总这一句话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人相信这就是中国的立场,认为中国一定会坚持召开会议。
然而,由于阿尔及利亚的局势持续动荡,最终不得不取消这次会议。各国对中国产生了不少怨言。得知此事后,周总理非常生气,罕见地拍了桌子,严厉地责骂陈老总:“胡闹!简直是胡闹!谁给你的权力做这种决定?这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国际影响,谁来负责?”陈老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国后主动承担责任,反思自己不该随意发表言论,并表示以后一定改掉这一毛病。
周总理与陈老总相知已久,深知陈老总的性格。这样一个情绪直率、口无遮拦的人有时会因为一时冲动说出不合时宜的话,但周总理为什么还会如此重用他呢?这个问题曾经有人问过周总理,周总理是这样回答的:“不要害怕直言不讳,放炮才能吸引人,有震慑力。陈老总讲话有气势,符合我们大国的气派和威严。”
周总理接着说:“有时候,说话滴水不漏未必就是好事。没有气势,缺乏冲击力,这样的外交效果往往不如陈老总有力和震慑力。”通过这番话,周总理透露了外交工作的一个侧面——有时,外交不仅仅是温文尔雅,还需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外交工作不仅仅是与人和气、风平浪静,很多时候它是充满了艰难和激烈的斗争。如果总是小心翼翼、拘谨谨慎,每句话都要谨慎斟酌,那么容易缺乏气场和震慑力,最终会落入下风。这时,陈老总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他用那特有的高亢声音和威严的气势,能够以气吞万里,瞬间把对方压制住。即便有时放出一些“空炮”引起争议,也未必是坏事,因为争议本身就能引起关注,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举个例子,1963年10月,陈老总在接见日本记者时说了一句豪言壮语:“帝修反有原子弹、核子弹,了不起吗?他们欺侮我们,笑我们穷,造不出来。即便穿着破裤子,我们也要造核子弹!”这句话很快传播开来,轰动了世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中国把资源集中在军事上,忽视了民生问题。
与此同时,香港的金庸也对陈老总的言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在《明报》上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要裤子不要核子》,其中写道:“一个没有裤子穿的国家,即便拥有几枚核子弹,这个国家也不可能强盛。”金庸认为民生才是国家的首要问题,而不是单纯追求军事力量。
然而,金庸的观点虽然有道理,却忽视了当时的国际背景。那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恶化,苏联甚至威胁用原子弹来教训中国,而美国也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核讹诈”。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提出要自己研制核武器,以打破苏联和美国的核威胁。因此,陈老总的言论并非仅仅是军事优先,而是在特定背景下为了捍卫中国的安全和独立,寻求破局的方式。
金庸的这篇社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左派报纸也纷纷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此时,陈老总主动出面,邀请了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和香港《文汇报》总编辑金尧如等人共进晚餐,坦诚地表示自己当时的言辞过于片面,确实需要权衡民生问题:“既要有裤子,也要有核子,这才是平衡的道路。”最终,陈老总还对金庸表示了高度的尊重:“只要不是死敌,如果他的话有道理,我会把他当做挚友和诤友!”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尽管陈老总的言辞有时引发争议,但正是这些争议使得中国为何要研制核武器的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种宣传效果,比单纯发布一百篇文章还要直接有效。而这一切也展示了陈老总独特的魅力,和周总理的外交风格形成了完美的互补,难怪周总理如此重用他。
(参考资料:《走近周恩来》《陈毅传》《陈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