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初,东野主力围困锦州,迫使这座城市陷入孤立。与此同时,国军也着手组织两大兵团——东进和西进,试图通过夹击战术来解围锦州。
廖耀湘所指挥的第9兵团(西进兵团)被赋予的任务,是从沈阳出发,沿着北宁线向南推进,迅速赶往锦州。然而,廖耀湘并没有按预定的计划立即南下,而是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他选择先北上前往彰武。这一举动不仅令人不解,还让人感到困惑。
那么,廖耀湘为何要前往彰武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大计划。
一、彰武的战略价值
彰武位于沈阳西北方,地理位置上似乎并不适合当时的战场形势。锦州已经被东野主力围困,因此,国军的首要任务应是迅速赶到锦州,进行营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国军分成了东、西两大兵团。
从战略角度来看,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坐火车。沈阳到新民是北宁线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距离沈阳不远,从这里出发到锦州无疑是最快的方式。可是,廖耀湘却选择了偏北的彰武,显然与锦州救援毫无关系。此举完全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但是,站在廖耀湘的角度来看,这一选择就显得极为合理。此时,老蒋因锦州的困境焦急万分,亲自飞往沈阳督促国军以最快速度解围。廖耀湘和卫立煌均对老蒋的方案表示不同意,理由是担心沈阳的主力部队在进攻途中遭遇东野分割围歼,从而使得锦州无法救援,沈阳的力量也会损失殆尽。
廖耀湘和卫立煌认为,解救锦州的目标虽然重要,但若因此损失了更多的部队,那就得不偿失。老蒋不愿意接受这一方案,但最终在软硬兼施的压力下,廖耀湘同意出兵。
然而,廖耀湘的具体部署与计划却并没有简单地按照老蒋要求执行。他选择让大军出沈阳后先行进驻新民和彰武,目的是待机而动,观察战局发展。毕竟,锦州的情况还不明朗,而东野与国军东进兵团的动向也无法预料。廖耀湘认为,如果锦州最终未能守住,他可以迅速带兵撤回沈阳,避免损失。
而彰武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却是东野的后勤补给基地,运送给前线的物资大多会经过此地。廖耀湘提出,若能占领彰武,切断东野的补给线,不仅能迫使东野撤退,还能解救被围困的锦州。
这一理由让老蒋无法反驳。尽管他心中也清楚廖耀湘可能另有所图,但在当时的紧迫形势下,唯一的目标就是解围锦州。10月8日,廖耀湘带领兵团向彰武推进,并顺利占领了这座城市。
廖耀湘进入彰武县城时,心情颇为复杂,既有些得意,又充满兴奋。对于他而言,自己西进兵团的安全得到了保证,且他相信,一场空前的战功正在向自己招手。
二、以小博大的幻想
这种心情和一年多前刚从垛庄脱险的张灵甫如出一辙。两人都有着一种“以小博大”的战略想法。
孟良崮战役前,国军徐州“剿总”的汤恩伯兵团选择主动出击,放弃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决定先行进攻华野的坦埠。这个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张灵甫的建议。根据情报,坦埠是华野的后方重要根据地,存有大量物资和仓库,因此,张灵甫认为如果能攻占坦埠,不仅能削弱华野的战力,还能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功劳。
然而,张灵甫过于自信,认为74师的实力足以轻松击败华野,而华野的战斗力较弱。于是,他提出让74师单独出击,而不需要65师和83师的协助。这一战略的背后,正是张灵甫试图独占战功,期望通过这一战役来争取更高的军事职位。
这种“抢功”的心态与廖耀湘不谋而合。廖耀湘认为,锦州的防守虽坚固,但在东野强大的攻势下,范汉杰最终会力竭。届时,他带领西进兵团南下,不仅能够解围锦州,还能重创东野,获得空前的大功。
这种打算,几乎完全依赖于最小代价的投入和最合适时机的选择。然而,正如张灵甫最终在孟良崮被全军覆没一样,廖耀湘也未能逃脱类似的命运。他没有预料到东野会如此迅速地攻破锦州,东野仅用了8天时间就攻占了这座城市,其中核心攻城战仅耗时31小时。
这一速度,完全打破了廖耀湘的预期,让他措手不及。
三、错失最后的机会
攻占彰武后,廖耀湘决定继续推进,并命令第9兵团渡过新开河。此时,兵团已与沈阳拉开了距离,而廖耀湘在之前的战术部署中,只顾着尽量拖延东野的进攻,期望锦州能多撑一些时间,以消耗敌人的实力。
然而,锦州最终在东野的猛烈攻势下迅速失守,而廖耀湘也因此错失了最后的反应时间。得知锦州陷落后,廖耀湘迅速做出撤退决定,打算带兵南下通过黑山撤退,并向杜聿明请示行动。经过杜聿明批准,廖耀湘在10月18日晚(锦州在16日晚解放后)已经准备好进攻黑山。然而,在他准备发起攻击时,卫立煌却告知他再等一等。
这一等,足足五天,最终成了廖耀湘命运的转折点。这五天里,国军高层反复争论,卫立煌坚持固守沈阳,而老蒋则固执要求收复锦州。杜聿明虽然支持卫立煌,但在老蒋压力下只能含糊其辞。
这五天的拖延,使得东野能够迅速制定出围歼廖耀湘兵团的作战计划,并调动兵力准备进攻。而廖耀湘,最终失去了任何反击的机会。与张灵甫在孟良崮的结局相似,他也未能逃脱全军覆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