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家可能注意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战略围堵力度。当前的态势显示,西方国家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试图煽动反华情绪,还在多个层面上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比如,在新冠疫情问题上,他们不断甩锅中国,污蔑抹黑;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则采取遏制措施;更频繁地干预台湾、南海、香港、新疆、西藏等中国内政事务。这种对我国的遏制行动为何会日益加剧?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对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构成实质性挑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的崛起截然不同,后者多依赖于扩张、殖民和资源掠夺,而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崛起的战略。虽然中国崛起的方式和平,但当我们的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实际上就已经对西方主导的既定国际秩序形成了冲击。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国际规则的主导权,盘剥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财富与资源,而如今中国的快速强大正不断撼动这种不公平的格局。因此,西方国家内心对一个崛起中的中国始终怀有深深的忌惮与恐惧。
这种对中国的恐惧感其实并非新生事物,甚至在晚清那个被普遍认为极为屈辱和腐朽的时代,也依然存在。晚清时代在我们心中是屈辱的象征,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当时国际社会对清王朝的看法,或许会有新的认识。“列强”一词在我国历史语境中多指侵略别国的强国,但在西方和日本的语境中,这个词更多指的是那些在国际体系中掌握显著权力和资源的国家。换句话说,只要一个国家足够强大,不论是否对外侵略,西方国家都会将其视为“列强”。
虽然我们很难接受清王朝是列强之一,毕竟清朝从未发起过对外侵略,反而是被列强侵略的对象之一。但如果按照当时西方国家的定义,清朝的确符合列强的标准。很多人会质疑清朝的强大,主要是因为我们从历史课本上学到的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然而仔细研读当时西方人的记载,可以发现他们并没有小觑清朝。首先,清朝疆域广袤,鼎盛时期面积高达1316万平方公里,即使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仍保持约1135万平方公里。与列强相比,只有英、俄、法三国的本土及殖民地总面积超过清朝。更令人瞩目的是清朝人口超过4亿,只有英国能勉强匹敌,后者将所有殖民地人口加起来才勉强相当。
除了直接统治的土地与人口,清朝还与朝鲜、琉球、越南、老挝、柬埔寨、暹罗(泰国)、缅甸、兰芳、廓尔喀、不丹、哈萨克、布鲁特、浩罕、布哈拉、阿富汗、巴达克山等19个国家建立了宗藩朝贡关系。晚清时期,清朝还模仿西方的条约体系,与李氏朝鲜等藩属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通过这些条约清朝在朝鲜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海关监管权,并在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设立了租界。这种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不可小觑。
即便遭遇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清朝依然保持着庞大的领土和统一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像英属印度那样被彻底殖民化。这种高度的政治统一并非清朝独创,而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的政治传统。虽然清朝是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他们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政治体系,政治基础稳固。即便在清朝腐朽衰落之时,这一点依然令西方列强不敢轻视。
无论清朝多么衰败,中国始终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完整国家。晚清时期,美国驻华公使芮恩绅在给美国国务院的年终报告中写道:“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无疑昏庸无能,官员多半无知,但其人民拥有狮子般的气概。他们勤劳朴实,聪慧向上,若有有力的领导,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清政府腐败无能虽为世人所共知,但中国人民并未完全屈服于列强的压力和威胁。
鸦片战争的惨败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被描述为极大屈辱,但外国人却不完全如此看待。尽管清军节节败退,却能迅速调集百万大军投入抗战,这样的动员能力令英国人极为忌惮。1878年,左宗棠在英俄支持下成功收复新疆;1885年,中法战争中国也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当时法国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尽管清政府在随后的政治谈判中有所退让,削弱了胜利的意义,但从纯军事角度看,中国确实赢得了两场关键战争。这些胜利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甚至有英国权威人士在中法战争后评价说:“目前亚洲由英、中、俄三大强国主宰。”这也说明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其实并非现代才有,而是由来已久。
事实上,中法战争之后,西方已有人提出“清国威胁论”,并逐渐演变为对中国的“黄祸论”抹黑。洋务运动为清朝奠定了工业化基础,轮船招商局成功挤压了英、美等洋船公司的市场,机器织布局以新式机械织布与洋布展开激烈竞争。1866年,安庆内军械所自主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随后仿制出西方的毛瑟枪和无烟火药。1886年,因东三省边防需要,架设了奉天至珲春的电报线;1887年,为应对郑州黄河决口灾害,架设了济宁至开封的电报线。随着电报、铁路和海运的发展,运输和通讯效率大大提升,这不仅为和平时期的对外贸易提供便利,也在战争时期成为兵员、武器、粮草和情报传递的重要保障。
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一度位列世界第七、亚洲第一。在甲午战争前,中国并非列强分割的目标,反而被列强视为重要战略伙伴。德国作为后来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希望借助中国牵制英法俄;英法美等国也试图将中国打造为遏制沙俄南下的桥头堡。直到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证明其更适合牵制沙俄,列强才纷纷放弃中国,转而支持日本。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列强彻底看清清王朝外强中干的本质。此后,列强不再把中国视为战略盟友,而是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由此空前加剧。即便如此,仍有国家认定中国具备战略价值。1906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计划联合中国和美国对抗日俄英法,如果计划实现,世界历史恐将改写。
既然连晚清那个被我们视为腐朽的王朝都曾被列强视为潜在强敌,那么当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忌惮之心可想而知。如今我们不再像晚清时期那样轻易被欺辱,但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远比当年复杂严峻。晚清面对的是各个单独的列强,彼此间存在矛盾与竞争,而今天的我们面对的是整个西方世界的联合围堵。那时的英法德美各国虽有竞争,却也存在合作的空间,1906年德国曾考虑与中国结盟;而现在,美国已牢牢掌控西方阵营的领导权。
当年若清政府稍有作为,一方面加强经济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巧妙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完全可能实现自身壮大。可惜的是,清政府未能把握住这样的历史机遇。如今虽然西方国家内部依然存在矛盾,但面对中国这个共同的挑战,却展现出罕见的一致对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