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趙英雄
天水赵氏,这一显赫的士族在中古时期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那时,赵氏家族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氏不仅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从西汉到隋唐,尽管历经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赵氏家族却始终屹立不倒,其声望和势力历经数百年而长盛不衰。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般的存在,见证了一个家族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保持其荣耀与辉煌。 天水赵氏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当时的华夏大地。作为士族中的佼佼者,赵氏成员在朝为官者众多,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为家族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同时,赵氏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学术的贡献而著称于世。他们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对文学艺术的推崇以及对教育的重视都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天水赵氏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史,也是中古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兴起和发展
秦汉之际,代王嘉之子赵公辅定居陇西天水,为天水赵氏的始祖。天水赵氏早期人物有西汉的赵充国,东汉的赵壹、赵融等。而根据东汉三老赵宽碑记载,天水赵氏两汉时期为官显赫者甚多,除了史书记载的人物外,另有西汉少府赵仲况、西汉云中太守赵君游、西汉朔农都尉赵游都、东汉敦煌太守赵子仁、东汉护羌校尉赵宽等,因此发展为陇右地区的世家大族。
东汉、魏晋时期赵氏为天水郡四大望族之一 。
两汉及以后,天水赵氏族人四处迁移,除了本贯天水郡外,分出的房支有金城赵氏、中山赵氏、新安赵氏等。
代表人物
赵充国
赵充国,字子都,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不仅以勇猛善战著称,更因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被尊为后将军、少府,并被封为营平侯。赵充国的名字与“麒麟阁十一功臣”一同被载入史册,成为汉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在战场上,他率领汉军屡建奇功,成功击败了武都地区的氐族叛乱,巩固了汉朝的边疆安全。此外,在对外战争中,他更是俘获了匈奴西祁王,为汉朝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和优势。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汉宣帝即位的过程中,赵充国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忠诚与智慧帮助汉宣帝顺利登基,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宽
赵宽(87~152年),字伯然,东汉中期汉阳郡上邽(今甘肃天水秦州区)人,西汉营平侯赵充国之六世孙。赵宽父赵孟元,自上邽初徙破羌县(今青海东),任护羌校尉代司马。其时羌人反抗强烈,陇右战乱不已。在一次与羌人作战中,汉军失败,赵孟元一家下落不明,惟赵宽仅存。赵宽见陇右郡、县残破,吏民流离,遂迁右冯翊(今陕西省东部渭河以北),立志攻读诗书,修习典艺,不久文名著关中。顺帝永建六年(131年),西归故里上邽,不久因受人排挤,不得志,西迁浩亹(mén)(在今兰州市永登县),以宽仁宿德,为乡里崇敬,被推为“三老”,听讼解纷,教诲后生,其生徒百余人皆成才。桓帝元嘉二年(152年)卒,年65岁。
赵壹
赵壹(122~196年),本名赵懿,字元叔,汉阳郡西县(今甘肃省礼县)人。东汉时期辞赋家,“陇上三大家”之一。
体貌魁伟,须眉俊美,恃才傲物。光和元年(178年),授郡上计,前往京师洛阳汇报工作,得到司空袁逢和河南尹羊陟赏识,名噪京师。桓灵之世,遭遇党锢之祸,屡屡得罪,几致于死。幸得友人相助,幸免于难。从此回归田园,谢绝朝廷征召。
兴平三年(196)年,赵壹去世。爱好辞赋,在汉赋发展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辑为《上计赵壹集》2卷,已佚。
赵融
赵融,字稚长,东汉末年人物。中平五年(188年)八月,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赵融担任助军左校尉,与袁绍、鲍鸿、曹操、冯芳、夏牟、淳于琼同属上军校尉蹇硕统制。
建安初,平原人祢衡来到许都,有人问他:“曹公、荀令君、赵荡寇都能称得上是盖世吗?”曹公指曹操,荀令君指荀彧,赵荡寇就是赵融。祢衡没怎么评价曹操,他见荀彧长得好看、赵融肚子很大,就说:“文若(荀彧)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其意指荀彧也就只有脸长得好看而已,而赵融则是个只会吃肉的家伙。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赵融在东汉担任右扶风、大鸿胪。 《魏书》记载,赵融在汉朝,还担任过光禄大夫。十世孙:赵逸,见《魏书》。十一世孙:赵芬,见《赵芬碑》。
赵昂
赵昂,字伟章(一作伟璋),汉阳西县人。汉末时曹操部下。与同郡杨阜、尹奉齐名。 初为羌道令,建安中转参军事,徙居州治冀县。
建安十七年,马超围冀城多天,城中饥困,凉州刺史韦康不愿百姓再受苦而打算投降,赵昂进劝但不为所纳。后马超背信弃义杀韦康并劫赵昂之子赵月为人质,把他送至南郑。欲以此要迫使赵昂为己所用。后赵昂与梁宽、赵衢、庞恭、杨阜等结谋为韦康报仇,并举兵讨伐马超,期间赵昂与尹奉屯兵祁山。马超兵败投奔张鲁后,得张鲁之援复寇,赵昂与妻子王异坚守祁山三十天至夏侯渊的救兵解围,其子赵月终为马超斩杀。自冀城之难,至于祁山,赵昂出九奇策。
当赵昂出任羌道令时,他的妻子王异与子女留在西县。当时同郡人梁双背反朝廷,率兵攻破西县,并杀害了赵昂的两名儿子。王异见两个儿子被杀,又不欲被梁双所侵犯,所以打算自杀,但当她看着六岁的女儿赵英,便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向着女儿叹道:“我死了,你便遭到遗弃,你又可以投靠谁呢?我听说就算是西施,如果穿着不洁的衣服,人人也会掩鼻远离。何况我没有西施般漂亮?”于是她披上一件曾浸在粪水的麻衣,吃很少东西令自己看上去又瘦又弱,就这么过了一年。后来梁双与州郡官员和解,王异就凭著这种生活方式得免于难。后来赵昂派人来接王异母女,将至官舍之时,王异不再前进,并向女儿表示自己遇难不能死节,全因顾念幼女,如今女儿将回到父亲身边,她就决定离开女儿寻死,说罢便服毒自杀。幸好当时有人提供解毒的药汤,强行灌进王异口中,最终王异苏醒过来。
赵粲
赵粲,生卒不详,天水郡人,晋武帝司马炎的充华(九嫔之九),武元皇后杨艳的舅舅赵俊的哥哥赵虞的女儿,杨艳的表妹。杨艳因母亲早死,由舅舅抚养成人,被立为皇后的她,为了感谢舅舅赵虞的养育之恩,于是将表妹赵粲纳入后宫为夫人。依附于贾南风,贾南风为太子妃时曾杀死数名怀孕的太子宫人,晋武帝想废掉她,赵粲和武悼皇后杨芷劝阻,贾南风失败后被杖杀。
赵俊
赵俊,一作「赵浚」。晋武帝司马炎第一任皇后杨艳的舅舅。出身天水赵氏。西晋大臣,官至尚书、中护军,曾建议太子废除贾后(贾南风),没有被采纳。太子遇害后,赵俊被司马伦诛杀。兄长:赵虞,赵俊之兄。姐或妹:赵氏,嫁弘农杨文宗,生西晋武元皇后杨艳。早逝,追赠县君。儿子:赵骧,赵俊之子。侄女:赵粲,赵虞之女,晋武帝的充华(九嫔之九)。
赵俱
赵俱(?~355年),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出身天水赵氏。前秦时期大臣,历任从事中郎、河内太守、光禄大夫、洛州刺史。尚书右仆射赵韶、中护军赵诲堂兄。
后赵末年,中原丧乱,赵俱效忠于略阳苻氏,惠武帝苻洪册封其为从事中郎,后随景明帝苻健入关。皇始元年(351年),苻健正式称天王,建立前秦政权,赵俱备受苻健的重用,屡任显要官职。(本文转自赵氏宗亲公众号作者赵英雄)皇始四年(354年),苻健加封光禄大夫赵俱为洛州刺史,命其镇守豫州宜阳县。
寿光元年(355年),赵韶、赵诲戕害朝中的忠良大臣,只为家族中人谋取私利,赵俱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遂怒斥二人的卑劣行径,拒绝苻生所赐尚书令的官职,不久后忧愤死于家中。
赵韶
赵韶(?~357年),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前秦时期奸臣。赵韶出身天水赵氏,入朝为官。皇始四年(354年),担任太子门大夫,效力于太子苻生。寿光元年(355年),苻生即位,历任右仆射、左仆射,诬陷忠良,弄权乱政。永兴元年(357年),东海王苻坚即位,坐罪赐死。
赵诲
赵诲(?~357年),天水人。前秦皇帝苻生时期的奸臣,历任太子舍人、中护军、司隶校尉。
公元357年(东晋升平元年、前秦寿光三年)六月,苻坚发动政变,囚禁苻生。随后即位,降皇帝之号而改称大秦天王,大赦,改元永兴,诛杀苻生幸臣董荣、赵韶、赵诲等二十多人。
赵迁
赵迁(生卒年不详),天水人,出身天水赵氏,前秦时期大臣,,前秦、后秦大臣,赵逸的伯父。历任尚书、洛州刺史、南巴校尉、徐州刺史,随军伐代。后仕后秦,任尚书仆射,死于长安。
赵逸
赵逸,字思羣,天水人也。十世祖融,汉光禄大夫。父昌,石勒黄门郎。兄长:赵温:逸兄温,字思恭。博学有高名,姚泓天水太守。刘裕灭泓,遂没於氐。氐王杨盛,盛子难当,既有汉中,以温为辅国将军、秦梁二州刺史。及难当称蕃,世祖以温为难当府司马。卒于仇池。
子:长子广夏,中书博士。第三子琰。语在孝感传。子赵回,魏骠骑大将军、殷州诸军事、殷州刺史。孙:回子赵龄,字僧寿。伯父:赵迁:姚苌以逸伯父迁为尚书左仆射,卒于长安。刘裕灭姚泓,徙迁子孙于建业。
著有叙述、诗、赋、铭、颂。
赵玄
赵玄(?~416年),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出身天水赵氏。后秦时期大臣,官至宁朔将军。
永和元年(416年),刘裕发动灭亡后秦之战,赵玄率众抵抗,不屈而死。
赵翼
赵翼,生卒不详,天水人,赵迁玄孙。北魏光禄大夫。翼从子赵超宗,北魏寻阳伯、征虏将军。超宗弟令胜,北魏后将军、太中大夫。翼从子赵遐,北魏光禄大夫、平西将军、汾州刺史、牟平县开国子。翼从子赵叔隆,北魏冠军将军、左军将军、太中大夫。族人赵文相,北魏前军将军。
赵贵
赵贵(?~557年),字元贵,一作元宝,天水南安(今甘肃省陇西县)人,祖赵仁,徙镇武川。西魏、北周时期将领,西魏“八柱国”之一。
赵贵初附葛荣,葛荣死后归顺尔朱荣,后从贺拔岳平关中,累迁镇北将军、大都督。贺拔岳被杀,赵贵率先提议迎夏州刺史宇文泰为主。宇文泰为大丞相,以赵贵为大丞相府左长史。
538年,河桥之战,与怡峰为左军,失利。邙山之战,领左军,失律兵败,赵贵被免官。548年,进位柱国,赐姓乙弗氏。西魏末改建六官,拜太保、大宗伯。557年,北周建立,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因不满宇文护专擅废立,与独孤信等密谋政变,事泄被杀。
赵善
赵善,字僧庆,天水人,赵贵从祖兄。祖父赵国,北魏龙骧将军、洛州刺史。父赵更,安乐太守。西魏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侍中、襄城县公。
年少好学,涉猎经史,起家肆州主簿,跟随尔朱天光平乱,迁散骑常侍、东雍州刺史。尔朱天光败亡后,先后跟随贺拔岳和宇文泰。孝武帝西迁长安后,历任都官尚书、北道行台、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兼侍中,领太子詹事,进爵襄城县公。
大统九年(543年),参与邙山之战,为敌所获,以身殉国。北周建德初年,追赠大将军、岐州都督,谥号为敬。
赵度
赵度,赵善之子,北周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赵绚
赵绚,赵善之子,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赵文表
赵文表,天水郡西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北周大臣,御伯中大夫赵江之子。
志存忠节,弓马娴熟,从征山南,镇守蜀郡,颇有功劳。北周建立后,跟随许国公宇文贵迎娶阿史那皇后,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历任梁州长史、蓬州刺史,拜开府仪同大将军,进封伯阳县公。
大象年间(580年),出任吴州总管,在尉迟迥叛乱时,为吴州刺史于顗所害。
赵昶
赵昶(?~560年),字长舒,天水南安(今甘肃天水市陇西县)人。北魏、西魏、北周将领,上洛郡守赵琛之子、太傅楚国公赵贵族兄。
聪敏有志节,以材力闻名。北魏孝昌中,起家都督,跟随北中郎将高千,拜陕州长史。宇文泰平定弘农后,擢为相府典签。善于处理民族矛盾,长期镇抚氐族和羌族,拜安夷郡守、武州刺史,迁大都督、南秦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章武郡伯。北周明帝即位后,追录前后功勋,进封长道郡公,赐姓宇文氏。
武成二年,拜宾部中大夫,卒于任上,追赠大将军、秦州刺史。
赵知礼
赵知礼(519-565年),字齐旦,天水郡陇西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人。南朝陈大臣,侯官县令赵孝穆的儿子。
涉猎文史,善于书翰,随陈霸先攻打元景仲,授记室参军,从平侯景之乱,授中书侍郎、司空从事中郎、给事黄门侍郎兼卫尉卿。陈朝建立后,历任散骑常侍、太府卿,进爵始平县伯。平定王琳之乱,授吴州刺史,累迁右将军、前军将军。
天嘉六年(565年),去世,追赠侍中,谥号为忠。
赵煚
赵煚(532~599年),字贤通,天水郡西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西魏到隋朝时期大臣,尚书左丞赵仲懿的儿子。
西魏时期,举秀才出身,起家丞相(宇文泰)参军。参加洛阳之战,受封平定县男,累迁中书侍郎。北周建立后,迁陕州刺史,击败陈朝名将吴明彻,授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长史,历任民部中大夫、益州长史、天官司会、御正上大夫,加位上开府、大宗伯。
隋文帝登基后,授大将军,赐爵金城郡公,历任相州刺史、右仆射、陕冀二州刺史。开皇十九年(599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儿子:赵义臣,隋朝太子洗马、金城郡公;赵信丞;赵忠,字正臣,隋朝秘书郎
赵芬
赵芬(生卒年不详),字士茂,天水郡西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北周到隋朝时期大臣,秦州刺史赵演的儿子。
涉猎经史,颇有智慧。西魏时期,起家丞相(宇文泰)铠曹参军,出任熊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北周建立后,历任中外府(宇文护)掾、小吏部下大夫、小内史下大夫、御正下大夫、司会中大夫。跟随申国公李穆讨伐北齐,册封淮安县男。历任淅州刺史、东京小宗伯。向大丞相杨坚告发尉迟迥之乱,册封淮安郡公。
隋文帝即位,出任左仆射,联合郢国公王谊编修《开皇律》,兼任内史令。年老多病,出任蒲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深得宠信。年老辞官,病逝于家中。子赵元恪,扬州总管司马。少子赵元楷,江都郡丞。
赵仲卿
赵仲卿,天水人,后定居洛阳。父赵纲(北史作赵刚),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浮阳郡公。北周时,赵仲卿官大都督、上仪同。后进位大将军,封长垣县公。隋朝建立后,封河北郡公。开皇三年,出镇平凉,任石州刺史,后任朔州总管。隋炀帝时,任兵部、工部二曹尚书。
赵肃
赵肃,生卒年不详,字庆雍,世仕河西。曾祖赵武归顺北魏,封金城侯,移居洛阳郡。西魏时,赵肃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姓乙弗氏。子赵轨,隋朝寿州总管长史。赵轨子赵弘安、赵弘智。赵弘智,唐朝黄门侍郎、光州刺史、陈王师、国子祭酒。赵弘安也官至国子祭酒。
赵仁本
赵仁本,陕州河北县(今山西省平陆县)人。 唐朝宰相, 怀州司户赵玄极的儿子。
义宁年间,负责诏令纂录。贞观年间,累迁殿中侍御史,奉命出使,迁吏部员外郎。唐高宗乾封年间,担任宰相,迁吏部侍郎,得罪右相许敬宗,贬为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卒于任上。
赵憬
赵憬(736年-796年10月3日),字退翁,渭州陇西人,唐朝宰相。出身天水赵氏。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试江夏尉,佐诸使府,进太子舍人。唐建中初,擢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上表以为副使。李承去世,遂代其为湖南观察使。李泌荐之,对殿中,占奏明辩,通古今,德宗钦悦,拜给事中。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去世,享年六十一,赠太子太傅,谥曰“贞宪”。
赵昌
赵昌(730年—814年),字洪祚,天水(今甘肃天水)人。初为昭义节度使李承昭的幕僚,累迁安南都护。唐宪宗李纯继位后,拜赵昌为检校户部尚书,升任岭南节度使。后改任荆南节度使。官至太子少保。卒年八十五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成。
寻根说明
寻根寻亲信息均由各地赵氏宗亲提供,本平台免费代发布,有知详情者或寻根宗亲请直接联系本平台留言回复!谢谢!
希望各位赵氏宗亲能传给更多的赵姓人看到,帮助寻根人寻根寻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