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民族英雄之一,半生戎马,他不仅平定了内乱,还成功抗击了外敌侵略。他的最大成就之一便是率领清军打败了浩罕汗国的“屠夫”阿古柏,成功收复了天山南北广阔的166万平方公里土地,恢复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在我们深入探讨左宗棠收复天山南北的历史功绩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这一地区为何会落入浩罕汗国“屠夫”阿古柏手中。
同治年间,天山南北的土地上爆发了多个民族反抗清朝统治的起义,包括回族(今维吾尔族与乌孜别克族)、布鲁特族(今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这些起义严重动摇了清朝在该地区的统治,给了外部势力趁虚而入的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东乡族人妥得璘(妥明)趁机率领回族穆斯林起义,攻占了北疆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回族人金相印图谋占据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地区),然而他自身力量不足,于是他请求布鲁特族人斯迪克的帮助,并许诺一旦成功将喀什噶尔占领,便支持斯迪克成为喀什噶尔的王。
在金相印的怂恿下,斯迪克带领布鲁特人攻占了喀什噶尔的多个区域,并击败了喀什噶尔的清军。在此过程中,喀什噶尔的办事大臣奎英和守卫恢武城的何步云未能有效抵抗,使得斯迪克能够顺利占领喀什噶尔,并自封为“喀什噶尔王”。随后,金相印又引导斯迪克攻占了和阗(今和田地区)。
然而,斯迪克的登基并未得到当地商人和部分清朝官员的支持,他们对他不满,纷纷反对他的统治。为了稳住局势,斯迪克向浩罕汗国求助,邀请张格尔的儿子布素鲁克和以“屠夫”著称的阿古柏前来援助。阿古柏带领浩罕军队进入南疆,对当地的布鲁特人和回族进行血腥屠杀。金相印和斯迪克看到阿古柏的残暴后,深感畏惧,最终选择依附于他。
阿古柏在浩罕商人的支持下逐渐攻占了南疆,继而北上攻打北疆,并血洗了广袤的土地,吞并了妥得璘的领土。阿古柏在此之后自立为王,建立了“洪福汗国”。为了消除威胁,他在不久后将布素鲁克处决。
当慈禧听闻阿古柏建立“洪福汗国”并控制天山南北时,她决定召开朝会商讨应对之策。李鸿章、曾国藩等大臣认为天山南北的广袤土地对清朝的影响微不足道,因此主张放弃该地区,册封浩罕汗国为清朝的藩属。然而,慈禧心中犹豫不决,虽不愿轻易放弃这一重要的领土,但又不知道谁能有能力收复这些土地,尤其是当时左宗棠正在平定西捻军和陕甘叛乱的过程中。
左宗棠得知阿古柏的恶行后,立即上奏慈禧,坚决表示“天山南北之地,绝不可丢失,否则不仅甘肃、青海、蒙古将面临威胁,甚至可能会被沙俄吞并。”他还指出,如果天山南北丢失,英国将从印度北部入侵,西南的藏区也将岌岌可危。左宗棠的辩论言辞铿锵,成功改变了大多数大臣的态度,并最终说服了慈禧同意他征西的提案。
于是,1876年(清光绪二年),左宗棠带领一支由楚军和湘军组成的庞大军队出征西域。此次西征,左宗棠还招募了三名回族将领——蓝明泰、崔伟和毕大才,他们曾是陕甘叛军的领袖,后来在左宗棠的平叛行动中投降并效力于清朝。左宗棠决定采取“先北后南”的战略,首先收复北疆,再向南推进,彻底清除阿古柏的浩罕军队。
左宗棠的军队分为三路,先后收复了古牧地(今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本城、玛纳斯、达坂、托克逊、吐鲁番等重要地区,并在此过程中击败了曾经的陕甘叛军首领白彦虎和马明等人,迫使他们逃往南疆。西征的回族将领蓝明泰、崔伟和毕大才也参与了追击战,成功消灭了叛军残余。
成功收复北疆后,左宗棠的军队迅速南下。阿古柏意识到局势对自己不利,便试图逃向周边地区。然而,当地各族人民因记得他残暴的统治,纷纷拒绝为其开门。无奈之下,阿古柏返回库尔勒,最后在无法抵挡清军攻势时,自尽身亡。
阿古柏死后,左宗棠继续指挥军队清除南疆的残余势力,最终完全收复了南疆。金相印和斯迪克两名背叛者也相继逃亡。金相印逃往喀什噶尔,斯迪克则因屡遭阿古柏打压,在组织反叛未果后逃往塔什干。左宗棠虽然对这些叛国者心存不满,但认为他们并非导致天山南北沦陷的主要罪魁祸首,因而并未对他们展开追击。
相比之下,金相印作为阿古柏入侵南疆的主谋,成了左宗棠要追究的罪魁。于是,左宗棠派遣刘锦棠前往喀什噶尔,将金相印及其亲属、一百余名相关人员捉拿归案,并将他们处死。同时,左宗棠改变了以往“不杀俘虏”的军规,将所有浩罕士兵全部处决,以确保清除一切威胁,斩草除根。
左宗棠收复天山南北的伟大功绩不仅恢复了中国对这一片广袤土地的统治,也保护了祖国的安全,堪称千古英雄。今天,所有华夏儿女都应铭记这一伟大历史,感恩左宗棠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感谢大家阅读本文,欢迎继续关注我在今日头条上的历史与名著相关创作,带给大家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