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的年轻逆袭与多尔衮的权力失控
康熙皇帝以十六岁亲政、击败权臣鳌拜的事迹,曾被誉为“年少有为”。然而,若把康熙与他的父亲顺治皇帝作对比,你会发现,顺治在更年轻的年纪便战胜了比鳌拜更强大的权臣,成功夺回了皇权。这一历史细节,常常被忽视。
康熙八岁即位,十六岁亲政,历史上已经属于非常出色的皇帝。然而他的父亲顺治比他更为传奇。顺治不仅在六岁即位,而且十四岁就亲政,比康熙更早掌握了权力。这背后的原因,离不开顺治父亲——皇太极去世后的政治局势变动。
顺治的继位并非完全顺利。作为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他并不在继位的核心人选之列。然而,命运却向顺治伸出了援手,这位“贵人”正是他的叔叔多尔衮。多尔衮为何会帮助自己的侄子顺治登上皇位?他自己明明也有继位的资格,为什么不主动争取?
这其中的缘由,要追溯到清朝的传统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隐患。努尔哈赤在临终时并没有明确指定继位人,而是暗示自己的八儿子皇太极是最适合继位的。当时,许多朝中大臣对这一点十分认可,所以皇太极在继位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而皇太极继位后,同样没有明确指定继位人,且没有留下任何提示,导致一场权力的争夺战。
在皇太极去世后,继位的争夺者有两位——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尽管豪格得到八旗的六旗支持,但多尔衮并不气馁,凭借精明的政治手段,他最终推举了顺治(福临)为皇帝。
多尔衮推举顺治当皇帝,绝非单纯的扶持。多尔衮与顺治皇帝的母亲达成了交易,这个政治联盟为顺治的登基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既然是多尔衮亲自推举的顺治,后者的亲政权力自然也被大大削弱。在初期,朝中大事几乎由多尔衮一手操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多尔衮甚至自封为“摄政王”,使得他的权力远超当时的皇帝,顺治在他面前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与鳌拜不同,多尔衮的权力可谓达到了极点。作为非皇帝身份的多尔衮,竟能随意进入顺治的书房,使用皇帝的印信,指挥一切。他不止如此,还敢随意增设仪仗,甚至不惜使用超过皇帝标准的仪仗,这在清朝历史上极为罕见。
多尔衮的专横跋扈到了极点,甚至要求朝中官员必须恭敬地称呼他为“皇叔父摄政王”,若有人敢称他为“九王爷”,立刻遭到严厉处罚。更甚者,他自认为权力不够大,直接把“叔”字去掉,称自己为“皇父摄政王”,以此显现对顺治皇帝的压制。
在多尔衮的统治下,顺治皇帝几乎没有反抗的余地。身边的所有臣子,无论亲戚还是外戚,都效忠多尔衮,连顺治的母亲也倾向于支持多尔衮。然而,命运并没有站在多尔衮这一边。最终,他因一次猎场的意外摔伤,不幸去世。多尔衮的死,给了顺治翻盘的机会。
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迅速行动。多尔衮死前曾将许多重要的资源交给了自己的亲信阿济格,并希望他继续掌控朝政。然而,阿济格的政治判断能力远不如多尔衮,他一度企图通过武力控制顺治,然而顺治早有防备。
顺治暗中在多尔衮的势力范围内安插了卧底。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的卧底迅速传递了这一消息。顺治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迅速组织了少量兵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与此同时,阿济格并未做足防范,轻率地回到京城。顺治立刻带领仅三百名兵马,迅速发动反击。当阿济格意识到局势已变时,一切为时已晚。顺治成功实现了政权的逆袭。
多尔衮死后的政治风云并未因此平息,但顺治的成功逆袭为后来的康熙和清朝的稳定打下了基础。顺治的政治智慧和勇气,虽然在他的一生中未曾完全展现,但这次权力斗争的胜利无疑为他赢得了应有的尊严。
这一切也验证了《增广贤文》中所说:“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多尔衮的猖狂最终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而顺治皇帝在经历这场内忧外患的权力斗争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独立执政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