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南京城内,血腥与死亡的风暴肆虐。粤军的战士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高声喊道:“宁死不为亡国奴!”而他们的对手,是装备精良、兵力悬殊的日本侵略军。面对这般强敌,粤军将士毫不畏惧,机枪声响起,刺刀碰撞,甚至有勇士拉响手榴弹,誓死与敌同归于尽。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回到那座即将沦陷的古城,感受那些战士如何以血与生命书写民族的悲壮史诗。
1937年冬季的寒风夹杂着炮火的硝烟,将天空渲染成一片阴霾。粤军第159师的战士们,经过数日激烈的战斗,早已疲惫不堪,伤亡惨重。汤山,这座位于南京东郊的小镇,原本是江南的温泉胜地,然而现在,却成了生死决斗的战场。除了粤军的身影,战场四周更有隐藏的敌人,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刻笼罩着每个士兵的心头。
12月7日的清晨,天空灰蒙蒙的,寒风与硝烟弥漫在战场上。第159师的士兵们蜷缩在战壕里,浑身是血,双手死死握着步枪。他们的目光牢牢锁定远方的山头,那里,日军的炮火正如雷霆般轰鸣着。此时的战斗,几乎已经注定无法取胜,但它却是一次必须死战的较量。
罗策群少将,身为保定军校工兵科的毕业生,深知坚守防线的重要性。他命令部队退入汤山核心的防御阵地,利用坚固的钢筋水泥碉堡来抵挡敌人的进攻。他明白,汤山是南京的外部防线,一旦失守,日军将更容易攻入南京。然而,面对日军猛烈的炮火,粤军前沿阵地频繁遭到摧毁,伤亡人数急剧攀升。
12月7日上午8点,日军的攻势终于开始。炮兵部队在汤山东侧排列,重炮的炮口对准了粤军的阵地。炮火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炸弹在泥土与钢筋水泥的交汇处爆炸,火光冲天,整个汤山似乎都在颤抖。仅仅半个小时,前线阵地几乎全军覆没,地上横七竖八的尸体,血水顺着壕沟流淌,战场一片惨烈。但尽管如此,粤军将士并没有退缩。
随着日军步步逼近,罗策群决定展开反击。在他一声令下,迫击炮猛烈开火,甚至有一发炮弹差点命中正在前线视察的日军师团长中岛今朝吾。那一刻,中岛狼狈万分,差点丧命。如果不是他佩戴的厚重皮带,恐怕他已成为当天最倒霉的司令官,直接躺进了战场的黄土之中。
下午1点,日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动冲锋,黑压压的人潮向粤军阵地逼近。罗策群亲自带队上前线,指挥士兵死守阵地,面对如潮水般的敌人,粤军战士们紧握步枪,将刺刀顶在胸前,誓死捍卫最后的防线。夜幕降临时,战场上已经堆满了尸体,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凌晨时分,日军趁着黑暗发动偷袭,但粤军早已严阵以待。随着一阵阵机枪的咆哮,日军的攻势瞬间被扑灭。
巷战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尸体几乎铺满了整个战场。罗策群的手臂也因炮弹爆炸受伤,但他依旧坚持指挥。直到12月9日夜,粤军残部约2000人,在罗策群的带领下,一边战斗一边撤退,最终成功突围,向南京城方向推进。尽管汤山阵地最终失守,但粤军的英勇抵抗无疑延缓了日军攻占南京的步伐。
12月12日下午,南京城内一片混乱。街头,溃退的部队与惊慌失措的难民交织,城墙周围的炮火轰鸣,硝烟弥漫。罗策群带着仅剩的2000多名战士,坚守在中山门至玄武门一线,尽管他早已预感到局势的严峻,但依然做好了准备与日军死拼巷战。
夜晚,南京卫戍司令部发布了突围命令。罗策群带领部队前往太平门。这个普通的城门,在此刻成了粤军生死存亡的关键。由于之前的战斗,城门已经被沙袋和砖石封死,但时间紧迫,必须立刻打通一条通路。罗策群亲自带领工兵连,拿着铁锤与炸药,奋力清除障碍。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城门被打开了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缺口。就在部队准备突围的一瞬间,外面的日军察觉到异动,迅速封锁了城门。突围的粤军瞬间陷入了混乱,一些先行的士兵被机枪扫倒在地。
罗策群迅速做出决定,命令部队保持队形,继续突围。夜色下,部队逐渐被日军火力分割,形势变得异常危急。罗策群灵机一动,让士兵们撒下大米,用白色的米粒在地上标记出突围路线,确保部队不至于迷失方向。这个简易的“生命线”成为粤军的指引,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当部队接近尧化门和仙鹤门一带时,遭遇了日军伏击,突围再次陷入了僵局。眼看部队被困,罗策群怒吼一声:“跟我来,几大就几大,唔好做衰仔!”他提着轻机枪,第一个冲进敌人的阵地。然而,数发子弹击中了他,罗策群当场倒地,年仅43岁,英勇牺牲。
12月12日的南京城,战斗进入了最为激烈的阶段。外面,日军的炮火如潮水般砸向城墙,内里,守军在残垣断壁间依然死守着每一寸土地。光华门,作为南京城东的重要门户,成为战斗的关键所在。李绍嘉少将带着第156师的残部死守此地,他亲自操控机枪,一次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尽管敌人不断加强炮火,城墙最终还是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日军蜂拥而至,李绍嘉和他的战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刀枪交错,血肉横飞。
尽管李绍嘉的肩膀被子弹击中,他依然坚持指挥。直到夜幕降临,突围命令传来,李绍嘉掩护着友军撤退,他与十多名士兵坚守到最后一刻。最终,当最后一批部队成功撤离后,李绍嘉准备跟随撤离。但在攀爬逃生绳时,他不慎摔落,腿骨断裂。日军很快发现了他,围了过来。李绍嘉举起手枪,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敌军冲到他面前时,他冷笑着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光华门的城头上,在火光与硝烟的包围中,李绍嘉的英勇身影永远铭刻在那里。
在南京保卫战中,粤军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抵挡着强敌的进攻,罗策群、李绍嘉、司徒非、姚中英等人奋战到最后一刻。他们的牺牲虽未能阻止南京的陷落,但他们的英勇,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他们的精神,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