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年(1531年),一向以恭谨礼貌闻名的沈藩突然爆出一则重大消息:沈藩大宗断绝了嗣续。按照支系的伦序法则,身为二支嫡子的灵川王朱胤栘理应晋封为沈王。于是,本支系的几位叔祖,包括宿迁王朱诠鎀、定陶王朱诠鑨、云和王朱铨(金亶)等人联名上奏,恳请朝廷将爵位传给朱胤栘。然而,朝廷正式确认朱胤栘继承沈王爵位之后,宿迁王朱诠鎀却突然声称,之前的请封奏疏其实是由朱诠鑨等人私自署名,他本人并未参与,要求朝廷调查这起冒用他名义的事件,并在查明真相之前暂停册封程序。
“己丑年……先是沈恭王孙胤桤去世,灵川王胤栘按次序应当继承,宿迁王诠鎀与定陶、云和两位王皆奏请认为合适。及定议册封,宿迁王又上奏称此前奏章独为定陶王等所作,自己未闻请暂止灵川册封,以便彻查冒名之事。”(《明世宗实录》)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灵川王朱胤栘能否顺利继承沈王爵位,成了当时的大疑问。
朱胤栘(音yì)出生于正德三年(1508年),是沈庄王朱幼?(音xué)的曾孙,灵川荣懿王朱诠鉌(音hé)之孙,灵川恭裕王朱勋潪(音zhì)的嫡长子,生母为阎氏。沈庄王朱幼?享年八十五岁,是明代亲王中最长寿者,然而灵川王这一支显然没有继承他的长寿基因。灵川王的始祖朱诠鉌,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首次封王,正德四年(1509年)去世,终年仅三十六岁;第二代灵川王朱勋潪于正德八年(1513年)封爵,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年仅三十五岁。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年仅二十岁的朱胤栘正式继承灵川王爵,其夫人苗氏也被封为临川王妃。
相较于灵川王一支,继承沈王爵位的二弟朱诠钲寿命则长得多。他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继承沈王爵位,任职十年,于嘉靖六年(1527年)六月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朝廷赐谥号为“恭”。两兄弟各有各的苦衷,灵川王朱诠鉌为短暂的生命而苦恼,而沈恭王朱诠钲则为子孙断绝而忧愁。朱诠钲仅有一子,名叫朱勋(氵壯),生于弘治六年(约1493年),因是庶出,嘉靖元年(1522年)十月被册封为福山王,但不幸的是,他于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早逝,竟然比父亲还早去世。
其后,沈王妃宋氏于次年三月去世,朱诠钲不顾仍在守丧期,且自身年老体衰,急切上奏请求再婚,却遭朝廷断然拒绝。幸运的是,朱勋留下了一个嫡孙朱胤桤(音qì)。
朱胤桤出生于嘉靖元年,祖父去世时只有六岁,未达《皇明祖训》所规定的袭爵最低年龄十岁。这样一个稚嫩的孩子自然无法承担管理王府事务的重任,也容易成为权力争夺的目标。
因此,朱诠钲临终前安排周详,他上奏朝廷请求允许朱胤桤主持府中事务,命其母妃郄氏寸步不离地保护他,指示长史、承奉等王府官员对其悉心辅导,期待他日后顺利继承沈王爵位。
此举有前例可循。天顺六年(1462年),楚藩第四代王楚康王朱季埱(音chu)去世,留下一个仅八个月大的庶子。明英宗下令由楚藩承奉司、长史司负责管理王府庶务,楚藩的大宗亲东安王朱季塛只获准监督乳保人员照料幼侄子。
因此,明世宗收到沈王朱诠钲的奏章后,立即批准了这项安排。
朱诠钲的担心完全合理。其去世后,四叔宿迁王朱诠鎀不顾皇帝诏令,突然上奏称朱胤桤年幼,应由二房灵川王朱胤栘代理国政。无论他是出于保护侄孙还是另有所图,朱胤桤的母妃郄氏都视此为威胁,认为这不仅危及儿子的王位,更可能危及其生命,于是上疏请求朝廷依照先王遗愿执行。
朱胤桤主持府务是明世宗亲自批准的命令,宿迁王朱诠鎀的行为无疑是对皇帝旨意的挑衅。即便郄氏不抗争,礼部也坚决支持她,主张由朱胤桤署理府事。
当然,这样的安排有一定风险,朱胤桤太年轻,府事容易落入母妃郄氏手中,出现“女主干政”的不当现象。礼部在支持郄氏主张的同时,也提出限制措施以防止“牝鸡司晨”的乱象。
“礼部议称:‘王国宗祀由嫡孙承继为正礼,然母妃参与事务亦需防范。请令胤桤主丧、统府事,母妃仅限于宫中保护,府务由长史等管理。郡王、将军及宗人不得干扰,长史等务必辅导,有违职者由巡按及守巡察举。’皇帝采纳。”(《明世宗实录》)
这一决议切断了朱胤栘及其他近支郡王干涉沈藩大宗权力的所有可能。
遗憾的是,朱胤桤最终未能逃脱早逝的命运。即使朝廷和王府给予了多方保护,嘉靖九年(1530年),正当他即将正式继承沈王之际,却不幸在门前夭折。这意味着沈藩大宗真正的断绝,世系继承势必出现转移。
根据支系伦序原则,作为二支嫡系出身的灵川王朱胤栘成为沈王第一顺位继承人,朝廷遂正式确认并公告他晋封沈王。可就在众人认为晋封顺利无阻时,宿迁王朱诠鎀却突然抛出猛料,意图断绝朱胤栘的晋封之路。
有人认为朱诠鎀此举别有用心,他想挤掉朱胤栘,借由兄终弟及之法,自己继承沈藩大宗。朱幼?共有七子,分别为:长子沈恭王朱诠钲,次子灵川王朱诠鉌,三子宜山王朱诠鏋,四子宿迁王朱诠鎀,五子吴江王朱诠铿,六子定陶王朱诠鑨,七子云和王朱铨。如今长子断绝,二、三子已故,他是存世兄弟中年长者,具备继承资格。
但这个论点漏洞百出。明朝支系伦序继承只考量嫡庶、长幼、远近,兄终弟及与以侄继伯、以叔继侄皆同等序列,具体继承人还需依据支系排序。
比如正德二年(1507年),郑藩第三代王郑康王朱佑枔去世,无子绝嗣。其弟朱佑檍早夭,只能上溯祖辈择继承人。其祖父朱祁锳有十二子,其中部分支系成员仍健在,最终由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