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谭嗣同,大多数人对他的事迹应该都比较熟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与毛主席之间竟然存在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渊源。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好奇,谭嗣同和毛主席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毕竟,谭嗣同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人物,他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被捕,随后与其他五位志士一起慷慨就义。
虽然谭嗣同遇难时,毛主席当时只有六岁,一个是为变法维新献出生命的烈士,一个是湖南乡下的年幼孩童,二人似乎毫无交集,那么他们之间的“渊源”到底从何而来?
事实上,二人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另一位关键人物牵线搭桥,而这段故事则要从谭嗣同那颗不甘随波逐流、执着改革的心说起。
说到谭嗣同,他名副其实是一个官宦之家出身。
他的父亲谭继洵,早在道光年间便以优异成绩考中举人,成为湖南浏阳谭氏家族史上第一位青年举子。
考取举人后,谭继洵再接再厉,到了咸丰九年再次高中,顺利通过殿试,被赐同进士出身,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他初任户部官员,因工作出色深得上司赏识,官阶逐步提升,咸丰去世后,同治皇帝即位时,他已官至郎中。
这还不是他仕途的顶峰,后来又屡次晋升,到光绪年间,他已官至湖北巡抚,成为一省的封疆大吏。
而谭嗣同,正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出生。
原本,依靠这样的家庭背景,只要谭嗣同按部就班,认真读书,顺利参加科举考试,按照父亲的安排,他的未来必定富贵荣华,甚至有望位极人臣,至少不会有杀身之祸。
然而,谭嗣同自己却有不同的志向,早在二三十岁时,就萌生了改变国家现状的雄心。
彼时的清朝正受列强欺凌,接连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家的悲惨境遇令谭嗣同痛心疾首。
多年的游历和读书使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变法维新才能挽救国家于危难。
于是,他倾尽全力倡导新学,呼吁变法,在此期间创作了重要著作《仁学》。
他还与好友唐才常共同创办学堂,立志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更多人,培养新一代维新人才。
而谭嗣同与毛主席的渊源,正是从这所学堂开始的。
谭嗣同创办的学堂位于长沙,名为长沙时务学堂,这是湖南省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也是湖南现代教育的起点。
学堂开设了中文学、西文学和数学等课程,中文总教习由梁启超担任,谭嗣同本人则亲自担任中文分教习。
该学堂于1897年8月招收第一批学生,共录取四十人,其中不乏后来声名显赫的人物。
比如蔡锷,就是这批学员之一。
此外,还有一名来自岳麓书院的学生,他不仅积极参与谭嗣同在湖南组织的维新运动,还加入了谭嗣同创办的“南学会”。
他是谭嗣同的学生之一,正是通过这个人,谭嗣同与毛主席之间才有了联系。
这个人便是杨开慧烈士的父亲,杨昌济先生。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壮烈牺牲。
此后,杨昌济避居家乡数年,1906年和1910年先后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
1913年,结束在德国为期九个月的考察后,杨昌济回到久别的长沙。
他拒绝了湖南督军谭延闿的邀请,表示不愿接受高官厚禄(当时谭延闿想聘他任湖南教育司司长)。
随后,他选择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正是在1914至1918年间,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成为了杨昌济先生的学生。
杨昌济师从谭嗣同,而毛主席又是杨昌济的学生,因此谭嗣同与毛主席之间便通过杨昌济先生建立了联系。
更有趣的是,杨昌济对年轻的毛主席极为欣赏,还促成了女儿杨开慧与毛主席的婚姻。
因此,杨昌济既是毛主席的老师,也是他的岳父。
正是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杨昌济对毛主席的求学和思想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
杨昌济本人接受过较为完整的传统教育,早年潜心研究宋明理学。
按照他的背景,本该成为那种固执守旧、排斥新思想的“老夫子”,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参与过变法运动,思想开明,且在日本、英国和德国的留学经历使他的思想更趋开阔。
结合见闻和学识,杨昌济形成了一套融合中国特色与西方先进理论的教育学说。
例如,他提出“教授、训练、养护”的教育理念,现代语境中即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在当时极为先进。
此外,他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教育思想,提出“注重实践,反对空谈”、“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以及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等观点。
这些理念对当时湖南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极大地影响了毛主席等学生。
杨昌济认为“博学、深思、力行”三者缺一不可,即不仅要学,还要善于思考,更要注重实践。
毛主席后来也说过,“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其中“知”是学习接受,“信”是对所学进行思考,“行”则是实践落实。
这一思想正是杨昌济“博学、深思、力行”的升华,足见其对毛主席的思想影响之深。
在教育方面,杨昌济倡导教育应服务于国家强盛,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才能实现真正强国。
毛主席对教育的重视不言而喻,他最喜欢的称呼就是“毛先生”。
由此可见,杨昌济对毛主席的影响尤为深远,尤其是在毛主席青年时期的思想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头再看谭嗣同,细细品味会发现,他与毛主席之间,实际上有着“薪火相传”的意味。
这所谓的薪火相传,不仅仅因为谭嗣同是杨昌济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们共有的爱国救亡精神。
谭嗣同毕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为此不惜献出生命,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献身的先驱,他的爱国精神极为珍贵。
他曾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话激励了无数后人。
虽然谭嗣同早早倒在黑暗中,但他留下的精神未曾熄灭,犹如星星之火,代代传承。
推动这火焰延续的,正是杨昌济以及无数像他一样的人,他们通过教育,把献身国家民族的精神传递出去。
他们的学生继承并发扬这种爱国精神,最终使星星之火汇聚成燎原之势。
而这些学生中,就有毛主席。
所以说,真正的“薪火相传”便是如此:谭嗣同和毛主席虽然未曾谋面,但在救国精神上,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若再往前追溯,这种精神渊源还更为悠久。
谭嗣同早年拜浏阳名士欧阳中鹄为师,欧阳中鹄极为推崇“船山先生”王夫之,谭嗣同因此受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启蒙,思想开始倾向经世济民。
王夫之的学说,被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后誉为“民族光复之源”。
王夫之本人又深受张载影响,而张载正是那位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大师。
这正是文明薪火相传的典范,而毛主席则是这漫长传承中,真正把“为天下为人民而行”的理念发挥到极致的人。
或许,谭嗣同当年之所以能从容赴死,正是因为他坚信自己救国的理想终会实现,而他的学生的学生——毛主席,最终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