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靖难之役已经进入了关键的阶段,燕王朱棣在临行前与北平告别。姚广孝特地前往郊外亲自送行。在送别的最后时刻,姚广孝突然跪地向朱棣请求:“臣有一事相托!”
朱棣连忙将姚广孝扶起,关切地问:“何事如此急迫?”姚广孝道:
“南方有一方孝孺,他的学问广博,行为端正。若大王成功登基,若此人不愿归降,请务必宽恕他。如果杀了他,读书人的希望便将彻底绝灭。”
这段话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姚广孝的意思是,方孝孺是一位极具才学的读书人,若朱棣登基成功,若方孝孺坚决不归顺,恳请放过他。因为杀掉方孝孺,不仅是一个人的损失,更是所有读书人的悲剧。
朱棣听完后,立即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但令人未曾料到的是,半年后,方孝孺却还是惨遭灭族。
方孝孺的历史形象在后人中常常被打上“读书人之种”与“灭十族”这两个标签。实际上,历史上的方孝孺,常被后来的文人理想化,成为一个几近完美的象征。关于他的生平,至少有六种不同的版本。本篇文章将从史料出发,带领大家重新审视这位历史人物,抛开传统的偏见,客观看待方孝孺。
方孝孺出生于明朝洪武九年,山东济宁知府方克勤因牵涉“空印案”被杀,方孝孺亲自扶灵归乡,哀伤之情感动乡里。《明史·方孝孺传》记载: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父方克勤……”
方孝孺从小才智过人,在父亲方克勤的教导下,他早早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年幼时,他就能写诗作文,而且立志“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显示了远大的志向。
方孝孺成年后,由家乡推荐拜大儒宋濂为师。宋濂不仅是方孝孺的老师,也是太子朱标的教师,因此,方孝孺与朱标成为了师兄弟。随着学问的深入,方孝孺的名声日渐远扬。
在明朝洪武十五年,方孝孺通过翰林院的官员吴沉被推荐至京城,并获得朱元璋的召见。朱元璋见到方孝孺后,对他的学问和风范甚为欣赏,并对太子朱标说:“你这位师弟,品行端正,以后必能大有作为。”不过,朱元璋并未立即提拔方孝孺,而是计划让他在未来为太子所用。于是,礼部为方孝孺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将他送回宁海继续研学。
《明史·方孝孺传》载: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十年后(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再度被推荐,但朱元璋依然认为此时并非用人的时机。此时方孝孺已年届三十六岁,最终被安排到汉中担任教授,开始讲授儒学。方孝孺凭借深厚的学识,赢得了众多学子的尊敬,甚至许多人不惜跋山涉水,前来聆听他的讲学。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已在成都就藩。他非常推崇方孝孺的才学,特意邀请他到成都,为世子朱悦燝讲学。在蜀王府,方孝孺深受敬重,甚至每次与世子见面,世子都要行大礼,而蜀王朱椿亦须以揖手示敬。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继位。初登基的朱允炆就开始削藩,而方孝孺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到了建文元年,方孝孺被升任为侍讲学士。
虽然许多人将朱允炆的削藩归咎于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但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事实上,朱允炆在即位之初便已与黄子澄和齐泰商讨削藩事宜,当时方孝孺尚在蜀地,等他回到南京时,削藩的决策已经开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削代王朱桂的过程中,方孝孺曾提出反对意见。《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冬十一月,代王居藩,有贪虐状,方孝孺请以德化道之。”
代王朱桂是朱允炆的十三叔,朱允炆以“贪虐”之名将其贬为庶人,而方孝孺认为,虽然朱桂犯错,但应先以德教化,而非立即下重手。
这一段历史表明,方孝孺支持集权,但他并不赞成帝王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轻易剥夺藩王的权力。他对削藩政策的反应,与黄子澄、齐泰有所不同。
虽然方孝孺未必明确支持削藩,但他对朱允炆的施政依然有着显著影响。《明史·方孝孺传》记载:
“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
这意味着,朱允炆在处理国政时,常常向方孝孺请教。而且,朱允炆也特别喜欢读书,每当遇到难题时,便召方孝孺前来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