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桂系的治下,广西被誉为“东方斯巴达”,这不仅仅源于李宗仁领导下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更由于新桂系的武德盛行,武力强大。尽管他们在蒋桂战争与中原大战中遭遇过挫败,几度败给蒋介石,但始终未受到致命打击,甚至获得了蒋介石默许的“独立”特权,得以保持相对的自主性。新桂系在抵御匪患和参与抗日等战斗中表现不俗,逐步巩固了自身的地位。李宗仁甚至在民国末期,在政治舞台上成功取代了蒋介石,登上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宝座。
本期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桂系的武德与它的最终命运,回顾桂系走向辉煌的历程,以及它的逐渐衰落。上期我们提到,李宗仁虽在中原大战中败北,但他成功抵御了滇军的偷袭,桂军将领韦云淞带领仅2000人的部队在南宁坚守了三个月,令人钦佩,堪比傅作义当年守涿州的英勇表现。滇军败退后,广西暂时没有外敌,开始着手整顿内部。
为了避免过去两次战役中出现的将领临阵倒戈的情况,李宗仁在新桂系内部设立了特务部门,加强组织纪律。接着,他开始清理广西境内的共产党势力,决心剿共,和蒋介石的态度颇为相似。与阎锡山的纵横手段不同,李宗仁则采取了更为直接的“霸道之术”,依靠强硬手段打击对手。除了清共,李宗仁还借此机会清扫了广西境内多个少数民族的势力,瑶族、壮族、苗族等都未能幸免。然而,仅靠“剿”显然无法长久平定民心,李宗仁采取了“剿抚并行”的策略,实行雷霆手段后,随即拨款赈济贫困,雇佣少数民族劳力,以工代赈,维持了地方的稳定。
对于广西长期存在的土匪问题,李宗仁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广西自清朝末年起匪患不断,而当时的清朝政府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陆荣廷更是曾被招安的土匪出身。但李宗仁则采取了“只剿不抚”的政策,加强了对农村的管理,实施保甲制度,切断了土匪的经济来源。同时,民团制度也得到了强化,不仅提升了剿匪力量,还能迅速组织大规模动员。此外,新桂系对工商业的支持推动了广西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使得广西在当时成为一块几乎无法撼动的“铁板”。
尽管新桂系在内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地方派系的独立性依然无法忽视。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后,随着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广西的局势开始变得复杂。李宗仁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地方性势力,而开始寻求与日方和共党的合作。对于日本,尽管在“九一八”事变后抗日舆论高涨,李宗仁仍然选择继续与日本保持武器采购与教官聘请等紧密合作关系。对于共党方面,新桂系也派人北上接触,并逐渐改变了其抗日立场。李宗仁开始公开号召全民抗日,既展现了其民族情怀,也为未来反蒋的政治布局做铺垫,因为蒋介石当时依然持有“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场,认为必须先巩固国内,再应对外来侵略。
1936年5月,民国元老胡汉民的突然去世,为李宗仁与蒋介石的对立提供了新契机。胡汉民一直是粤桂地区半独立状态的法理支柱,李宗仁和陈济棠在胡汉民去世后,决定联合对抗蒋介石。很快,两广联军正式成立,以抗日为名,北上讨伐蒋介石。6月8日,粤桂联军攻入湖南,占领了郴州和永州,而蒋介石也紧急调兵增援。然而,尽管名义上是抗日,部分日军军官却来到了广东,试图在背后协助粤军反蒋。
李宗仁在防范阵前倒戈方面远较陈济棠更为谨慎,他通过设立特务部门加强了军内管理,而粤军则未能做到这一点。最终,蒋介石的渗透成功,粤军的空军大部分投降了国民政府,许多将领也纷纷倒戈,粤桂联军的联盟迅速瓦解。陈济棠在失望之下选择下野,粤军的余部被余汉谋收编,而两广的联盟也随之解体。
在此时,李宗仁的领导力和新桂系多年来的经营开始展现出来,面对四面八方的敌人,广西迅速动员起20万兵力抵御外敌。同时,为了证明广西的抗日立场,李宗仁宣布驱逐境内所有日籍教官,迅速获得了国内外支持。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相继发表声明表示支持,甚至广东将领蔡廷锴也为桂军提供资助。李宗仁的抗日立场得到了广泛认可,老蒋在压力下最终做出了妥协,广西保持了实际独立,但李宗仁在名义上依然向蒋介石效忠。
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和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全面抗战正式开始。新桂系的部队迅速整编,参与了多场重大战役。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白崇禧则担任了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桂军在多个战区展开了顽强抗战,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然而,在广西本土的桂南会战中,桂军未能如预期那样取得成功。昆仑关战役虽然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战后因指挥不力,桂军遭遇了重大损失。
随着抗战进入高潮,桂系在战后逐渐面临困境。1944年,随着战局的变化,广西再次遭遇了敌军的猛攻,桂柳会战以桂军失利告终。抗战胜利后,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未能返回广西,而新桂系将领们依然保持着兵权。李宗仁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政治生涯迎来了顶点,成功当选为副总统。然而,随着国民政府的逐步崩溃,新桂系的命运也走向了终结。
随着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李宗仁心灰意冷,选择避居海外。而曾经与蒋介石并肩作战的白崇禧则选择与他决裂。新桂系的最后核心——黄旭初,在试图东山再起时,由于资金被挪用而计划破灭,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新桂系,这个曾经有望取代蒋介石的强大派系,最终成为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