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皇帝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是慈禧太后和咸丰皇帝的儿子。咸丰皇帝去世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即1861年8月22日),年仅六岁的载淳继承了皇位,成为皇帝。
根据咸丰皇帝的遗诏,由肃顺、端华等八位重臣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但到了同年九月,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八位辅政大臣被处决,两宫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实际掌控朝政大权。
同治十一年(1873年)九月,阿鲁特氏被册封为皇后,号称孝哲毅皇后。次年,同治帝开始亲政,但仅一年后,即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4年1月12日),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突然驾崩。
关于同治帝的死因,流传甚广,有人说他死于天花,也有人说患上了花柳病(梅毒)。不过,根据光绪年间担任宫廷史官十九年的恽毓鼎(1862—1917)在其笔记《崇陵传信录》中记载,同治皇帝既非死于天花,也不是花柳病,而是因被母亲慈禧太后惊吓致死。
笔记中提到,同治帝确实曾患天花,但到了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四,身上的痘痂已开始结痂,宫中还按惯例举行了送痘花娘娘的礼仪。当天,太医院的判官李德立为同治帝诊脉后,向两宫太后报告皇帝的病情已无大碍,太后们还表示要重赏李德立。
然而,半夜时分,李德立接到紧急诏令再次入宫为同治帝诊治。抵达乾清宫时,他发现皇帝脸色骤变,身上痘疮的痂已破裂,散发出难闻气味。李德立见状,意识到病情已无可挽回,不久同治帝便去世。但李德立对病情恶化的原因感到疑惑。后来,宫中有人秘密透露了事情的真相。
同治皇后的阿鲁特氏,出身显赫,是大学士赛尚阿的孙女,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同时也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她入宫时,慈安太后希望册封她为皇后,但慈禧太后偏向立富察氏,两位太后争执激烈,最后决定由同治皇帝亲自做主。皇帝最终采纳了慈安太后的建议,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
阿鲁特氏深得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的喜爱,却在慈禧太后面前屡屡不受欢迎,经常遭到慈禧的训斥。十二月初四这天,不知因何事,皇后再次触怒慈禧太后,遭受严厉责备。
当天夜晚,皇后前往乾清宫探望生病的同治皇帝,同时向他倾诉了自己所受的委屈。她不知道的是,慈禧太后早有防备,悄悄尾随皇后进入宫中。太监想报告此事,但慈禧挥手示意禁止,害怕脚步声惊动皇后,还脱掉鞋子,只穿着袜子悄声跟随。慈禧在大帘子后暗中偷听皇帝与皇后的谈话。
皇后诉说完后,同治皇帝安慰她说:“你先忍耐忍耐,终有出头之日。”慈禧太后听罢怒不可遏,掀开帘子,进宫揪住皇后的头发,将她拖出宫外,一边打骂一边吩咐宫内准备大杖,要严惩皇后。
同治帝听闻此事,既惊且惧,心情极度悲痛,突然从床上跌落,昏厥过去,半晌才苏醒,身上的痘疮也因惊吓破裂。
得知皇帝病情加重,慈禧太后才放开皇后,却反诬皇后与皇帝私情不检,以此推诿皇帝病重的责任。
最终,同治皇帝在这天夜里逝世,因此他的死因既非花柳病,也非天花,因为他的天花已渐趋好转。直接导致其驾崩的,实为母亲慈禧太后的惊吓和残酷对待。
同治帝去世后,皇后痛不欲生,情绪极度崩溃。仅七十四天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在储秀宫含金自尽,年仅二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