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张灵甫原本准备凭借自己的行动抢占先机,但因孤军深入,结果反被华野围困于孟良崮。张灵甫被围困后,国军为了实施所谓的“中心开花”战术,并且全力救援其脱困,迅速派出了多支部队向孟良崮附近集结。然而,尽管增援部队的规模庞大,最终却未能成功营救张灵甫,除了华野的强大阻击力量外,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因素导致了这场救援的失败。
一、前来救援的国军部队
国军派来救援张灵甫的部队数量庞大,力量不容小觑。首先,最接近张灵甫的位置是整编25师和83师,即黄百韬部和李天霞部。自从张灵甫向坦埠发起进攻后,这两支部队便一直与74师处于相邻状态。1947年5月10日,国军徐州“剿总”下达命令,要求以74师为骨干,率领25师和83师从自垛庄出发,攻占坦埠,并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接到命令后,25师和83师分别驻守在左翼和右翼,随即出发向目标进军。
因此,当张灵甫被围困时,25师和83师分别驻扎在桃墟和青驼寺,距离孟良崮的距离不到10公里。而稍远一些的部队,包括整编11师和整编65师,也分别在新泰和蒙阴准备支援。理论上,这些部队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赶到孟良崮,支援张灵甫。此外,第7军和整编第48师也接到了命令,从河阳和汤头方向迅速向孟良崮逼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7军,作为桂系的精锐部队,具备“钢七军”之名。这个部队虽然在1947年年初刚刚经历过改编,但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再加上其所属的171师和172师的支援,使得国军增援部队的规模达到了6个整编师,其中不乏战斗力强劲的部队,比如25师和11师。
与此同时,国军还调动了其他精锐部队,包括原杨森系统的整编20师,这支部队由川军为主,战斗力出色。而更强的一支增援部队是邱清泉领导的第5军。作为华东战场上少数不败的部队之一,第5军的表现一直强劲,曾在1947年与中野交战中取得过显著成果。结合这些力量,前来救援张灵甫的国军部队已经达到10个师的规模,其中不乏有相当强悍的部队。这样庞大的阵容,显然是想通过“中心开花”战术,形成前后夹击,最终消灭华野主力,并顺利解救张灵甫。
然而,尽管这些部队迅速集结,距离孟良崮不远的25师和83师甚至可以在一天内赶到,但张灵甫始终未能等来援军。这一切归根结底,除了华野的顽强抵抗外,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因素。
二、华野不惜一切代价进行阻击
当张灵甫被围困后,国军调集的大部队前来救援的动态很快被陈毅和粟裕得知。对于华野来说,虽然包围了74师,但情况依旧非常危急。74师是国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其战斗力曾经在多个战役中给华野带来极大困扰。可以预见的是,74师绝不会轻易放弃,必定会进行顽强的抵抗。
陈毅和粟裕意识到,一旦国军的增援部队成功汇合,华野将面临极大的危险。因此,他们迅速作出了应对决策:第一,要求主攻部队加速进攻,争取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尽快解决战斗;第二,各阻援部队必须坚定不移地阻击增援部队,为主攻部队争取宝贵时间。
在实际执行中,阻援的任务尤为艰巨,尤其是由一纵负责的天马山阵地。天马山的防守任务落到了廖政国的肩上,他指挥的1师和刚刚升格的地方部队的3团和9团,在长达60公里的阵地上展开防守。在面对黄百韬的25师的猛烈攻势时,廖政国和他的部队始终没有退缩,成功地挡住了敌人的进攻。虽然25师一度突破了外围阵地,但最终黄百韬的部队未能突破天马山,与张灵甫汇合。
这场恶战足足持续了几天,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华野部队凭借坚强的决心和精心策划的防守策略,成功阻止了国军增援部队的前进。即使黄百韬这样的部队全力以赴,最终仍未能解救张灵甫。
三、国军曾一度下令停止救援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国军的增援部队已经集结完毕,但就在张灵甫被围困的关键时刻,国军高层竟然下令停止救援。这一决定发生在国军高层的讨论过程中,尤其是顾祝同对张灵甫一意孤行的行为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张灵甫可能与敌人有暗中勾结。基于这一想法,顾祝同下令暂停增援部队的进攻。
这一决定的后果十分严重,因为增援部队的停滞导致了宝贵的时间浪费。虽然后来在蒋介石的干预下,增援部队恢复了行动,但这一延误已经严重影响了救援效果。
在战后总结时,国军高层对张灵甫的过度自信以及固执的冒进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有人认为,张灵甫的孤军深入才是74师覆灭的根本原因。而国军高层更为痛心的是,增援部队的停止进攻使得张灵甫的最终死亡变得不可避免。
虽然顾祝同在此事件中受到了批评,但他很快得到进一步升职,成为了更高职务的领导,直到战后责任最终由李天霞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