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才华之争
唐朝的第一位太子李建成,为什么最终败给了秦王李世民?从总体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便是:李建成的才华不及李世民!这一点似乎无需多言,因为李世民的表现太过卓越,几乎凭一己之力征服了大唐三分之二的疆土,剩余的三分之一则由李靖等将领所攻占。相比之下,李建成一直处于父亲李渊身边,尽管他肩负着重要职务,实则难以凸显其个人的才华和突出成就。
然而,笔者在这里要提出不同的观点——真正的才华,往往需要有合适的舞台。以诸葛亮为例,若他没有辅佐刘备出山,他的才能也许终其一生都只能限于一个普通的乡村豪杰;同样的,韩信若不是被刘邦重用,他也可能成为一个历史中不起眼的角色。李世民若当时位居太子,或许也和李建成一样,难以做出太多惊世之举,甚至可能忙于处理如筹集军粮等琐事,无法展现出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与智慧。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打下大唐江山,确实依赖了他精湛的军事才智,但他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和他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粮草保障方面,李渊和李建成无疑是背后的支柱。李世民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个人的才能,而是有足够的后勤支持与战略布局。因此,李建成之所以没能做到这些,也是受制于太子这个特殊的位置,太子这个位置一方面要看父亲李渊的脸色,另一方面还要小心提防其他兄弟的暗中较量。即便是他表现出色,若有不慎,也难免背负责任。归根结底,“才华比拼论”常常是在事后进行的主观看法,忽视了身处的环境与平台。
二、心狠与否
第二个原因是:李建成在狠劲上不如李世民。许多人把李世民的狠指向了玄武门之变中,他射杀李建成的那一箭,但笔者认为,所谓“狠”,未必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某些情况下,冷静与智慧远比暴力与狠戾更为重要。
的确,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前,已经站在了巨大的优势之上,拥有更为强大的支持和资源。而李世民之所以发动这场变故,更多的是因为自身处境堪忧,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来自保。这种“狠”,实际上是一种生存本能,并非单纯的残忍或者为了显示威风。无论如何,争夺皇位之事,弱者注定无法走到最后。
李建成的失败,并非因为缺乏“狠”,而是源于更为深层的政治失误。在权力斗争中,能够平衡好人际关系,积累更多朋友,才能够真正稳固自己的地位。李建成未能做足这一点,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所谓“政治”的真谛,是将更多的人变为盟友,让敌人尽量少。李建成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李世民则在这一点上胜过了他。
三、张婕妤与尹德妃的背后
李世民一举擒双王,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接管洛阳后,李渊兴奋异常,觉得大唐的江山已稳。李渊的两个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于是提出要去洛阳“劳军”。李渊一笑:“好吧,去吧,去吧。”但李渊心里清楚,这所谓的“劳军”,不过是她们借机挑选财富和资源罢了。
然而,李世民却在洛阳设下了重重障碍,他将洛阳的财宝与土地都封存了起来,且有详细记录。这令张婕妤和尹德妃非常失望和愤怒,因为她们本以为可以通过“劳军”之名,获得财宝和田地。无奈之下,张婕妤便盯上了一块洛阳的良田,提出要将其赐予自己家族,然而李世民却拒绝了她:“不好意思,这块地已经赐给李神通了。”
这一次,李世民无疑得罪了两位妃子,而张婕妤和尹德妃回到长安后,立刻向李渊抱怨,甚至开始挑起事端,试图在李渊面前抬高李建成,打压李世民。她们的所作所为,让李世民与她们彻底结下了仇恨。李建成和李元吉正好与她们交好,这使得张婕妤和尹德妃渐渐成了太子派的支持者。
虽然表面上看,李世民得罪了两位宠妃,好像吃了大亏,但其实,这一切不过是权力斗争中的一部分。李世民深知,太子与这些妃子的关系,未必能帮助他赢得父亲李渊的完全支持。相反,这样的关系可能会给李建成带来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四、结局注定
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生母是太穆皇后窦氏,而窦氏的家族势力在唐初时期极为强大。李渊虽当了皇帝,但始终没有为窦氏立后,毕竟窦氏家族在唐朝开国之际的影响力,远超任何宫廷妃嫔。李渊即便心有不甘,但他也深知再立皇后恐怕会引起家族内部的极大矛盾。
因此,李渊对张婕妤和尹德妃等宠妃的放纵,实际上让李世民看到了父亲在家庭中的软弱,进而在自己争取权力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虽然这些宠妃手握李渊宠爱,却没有任何真正的家族势力支撑,最终不过是给李世民提供了一个“正当的”清除对手的机会。
李建成为了顺利接班,选择与这些妃子结交,却忽略了与家族之间的微妙关系,甚至将母亲窦氏的恩情抛诸脑后,这样的行为,无疑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政治负担。相比之下,李世民在这场权力博弈中,无疑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支持。
结局从一开始便已注定,李世民在得罪了张婕妤和尹德妃之后,依然能够通过合理的策略获得更多家族势力的支持,而李建成则因为过度依赖宠妃,最终被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