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欧阳毅结束了他辉煌的革命生涯,从炮兵副政委的位置上退居到人大担任常务委员,这为他几十年的奋斗画上了句号。在漫长的军队工作岁月中,遗憾的事情却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年轻时,他曾参与西路军的西征,因为在河西走廊的失利,逃出祁连山时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在千磨百沥中抵达了延安。抗战时期,他也曾因某些问题经历动摇和委屈,所幸朱老总主动站出为他澄清,使他得以恢复名誉。
起初,他原计划前往前线作战,但由于身体多病,他无法承受激烈的前线工作,结果在1940年至新中国成立后多年的时间里,主要以休养为主。即使在两次准备前往战斗激烈的地区时,他也因为健康原因而不得已拒绝。这位身为军人的心中,深知战斗是军人的荣耀,但却遗憾地长期留在后方,无法投身于战斗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欧阳毅被调任炮兵担任副政委,由于身体状况频频住院,1959年他所负责的炮兵领导班子被上级撤换,得知这一变化后,他与政委的位置擦肩而过。在1966年,他被调到石油部,承担军管工作,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带来了诸多问题与烦恼。
进入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岗位。直到1975年,他才得以重新回到炮兵副政委的职务上。1977年,由于炮兵政委被调离,职位空缺,本应根据他的资历升迁。然而这一年,他却被选为十一大代表,恰在此时,石油部的八个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波及了他的职业生涯,给他扣上了几顶不光彩的帽子。尽管有人要求总政部尽快进行复查,但在那个变革的特殊时候,调查所需的时间可想而知。
因此,他在炮兵政委的选拔及十一大的候补委员名单上都被删去。那时,第一副总长杨勇主动询问他的情况,他毫无保留地解释了事情的缘由,以及为何没有去向大会主席团申诉的原因。其实,欧阳毅心中深知,虽然申诉可能会带来一些改善,但是也有可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当时,他身为军队的一员,而石油部则属于地方,那是个当时的“红旗单位”。然而,向总政部寻求帮助时,有人却阻止这种介入;而向新上任的政委求助时,又有声音劝告他不要插手此事。
他的处境变得非常被动,经过上级的指示后,问题才被重新审核。在1978年4月,关于那封信的结果最终被证明是无中生有的诬告。随之而来的,是往昔结论的修改与撤销过程,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漫长而艰难,历时一年多才有了最终答复。
这起事件对他产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未能当选候补委员和炮兵政委,更在1982年他选择退居二线时,原本有机会进入中顾委,却因风波而被打断。尽管他最终在人大担任常务委员,但几乎因某些意外而功亏一篑。如果没有一些坚持的人,他或许已被迫离休,甚至不会踏足人大的工作。
并非他渴望能入中顾委或人大之职,那些能被提拔的干部无不代表着各方面的优秀与成就,这自是一种无形的证明。例如,陈先瑞心中有些遗憾,因为未能进入中顾委和人大,了解到其情况的人认为他因早早离休而未见其理由,而不知情的人则联想起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有些委员和候补委员被要求不能参会,并附有说明。
作为投身革命数十年的干部,他们更希望在工作中能坦荡光明,而不是带着未解的过往隐退,给人留下曾犯错误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