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诗出自宋代陆游的《书愤》,表达了他对恢复北地、统一中原的豪情壮志。然而,他的雄心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同,且宋朝的统治者,似乎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杰出的军事才子。陆游的失望,反映了当时宋朝在对待国家命运的态度上的巨大差异。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诗词文化的高峰期,但在军事上却屡屡遭遇失败,尤其在金兵的进攻面前,宛如一只陷入泥潭的落汤鸡,仓皇逃窜,无力回天。虽然不乏人才,但大多数优秀人物都在文官系统内,挥洒笔墨,而真正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屈指可数。唯一值得称道的岳飞,最终却因朝廷中权臣的阴谋陷害而英勇牺牲,令人痛惜。
这也揭示了当时宋朝的政治格局:在“亲小人,远贤臣”的策略下,朝廷缺乏重视军事,且在君主的内忧外患中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这种局势下,优秀的军事将领不仅难以培养,甚至很多有心报国的武将也被束缚手脚。
不仅朝廷如此,就连许多朝中大臣也逐渐陷入了自甘堕落的状态。虽然仍有一些官员主张正面抗敌,但他们的建议往往被忽视或抛弃。由于权臣们担心如果支持正面作战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地位,甚至危及生命,他们宁可选择舒适的安逸生活,避免触犯金兵,甚至不惜让国家的利益付诸东流。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在赵构的带领下,虽然暂时保持了表面上的“安宁”,但实质上却处于积弱待亡的局面。
李纲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突出。他不仅为赵构提供了关于定都的三项建议,更从一个历史人物的角度,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智慧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然而,赵构选择了其中最差的一条方案,也为南宋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李纲,常州无锡人,既是宋朝时期的抗金名将,也是一位深具民族情怀的英雄。他始终坚持主战立场,致力于抗击金兵。在多次给朝廷上疏时,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抗金策略,但屡次未能获得朝廷的采纳。即使在金兵攻入开封之时,李纲也毫不犹豫地提出将皇位传给赵恒(即后来的宋钦宗),自己亲自上阵带领军队保卫都城。
面对金兵的持续进攻,李纲不畏艰难,顽强反击。然而,金兵眼见开封难攻不下,转而提出诱降条件,意图通过妥协来获得胜利。李纲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一种屈辱,不应接受。然而,宋钦宗听信了奸臣的谗言,竟然罢免了李纲。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金兵再度进攻,宋钦宗不得不重新启用李纲,而李纲也再次成功打击了敌军。
然而,这种反复的起伏也暴露了宋朝政权的脆弱。李纲再次遭到主和派的打压,而宋钦宗易信旁人,再次将李纲排除在朝廷外。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纲的忠诚与才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尽管他一再为国家做出贡献。正如古人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纲的命运便是这一真理的写照。
随着金兵的不断侵扰,宋钦宗的政权岌岌可危,他再次准备启用李纲。然而,时至此时,李纲已深感朝廷的无能与腐化,意识到北宋的覆灭已是不可避免。即便如此,李纲仍然甘心为宋朝尽忠,期待能在赵构领导下有所作为。赵构虽然最终建立了南宋,但当时的朝廷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金兵南下的威胁如影随形。
赵构深知,南宋的根基尚不稳固,且大多数朝中大臣主和派的思想严重,若任由他们担任战场上的指挥,必然会迎来亡国的结局。因此,他选择重新启用李纲,企图通过其强硬的政治手段稳定朝廷。然而,这一举动也触动了主和派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李纲面对巨大的压力,最终被迫回归朝廷,继续担任重要职务。
回到朝廷后,李纲开始着手整顿南宋混乱的局面,并提出了著名的“十议”方案。李纲指出,赵构的南宋不仅需要稳定的内政,还必须面对严峻的外患。在这个过程中,赵构与李纲的分歧逐渐加大。李纲建议将南宋的都城定在开封或应天府,坚守北方,形成抵抗金兵的防线。然而,赵构却选择了第三个方案——向南方迁都,放弃北方,依靠山水险要的地形抵挡金兵。
李纲对此极为反感,认为赵构的选择是一种逃避,不仅意味着放弃北方,也意味着放弃宋朝的尊严。他不断劝谏赵构,然而赵构已经不愿与金兵硬碰硬,最终选择了南迁。此时,李纲的忠诚与使命感与赵构的投降主义产生了尖锐冲突。赵构最终以“买马招军”为名,罢黜了李纲。李纲的最终命运,正是南宋腐化与软弱的象征。
赵构最初或许是个雄心勃勃的青年,但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他最终选择了妥协与安逸。这一选择,为南宋的衰亡埋下了伏笔。赵构的逃亡,无疑意味着宋朝的背叛,而这场历史的博弈,也注定了南宋的失败与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