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东北后,东北各界迅速掀起了强烈的抗日浪潮,无数热血的东北儿女誓言驱逐侵略者。随之而来的是一支支抗日队伍如同春笋般涌现,这些队伍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雏形。由于队伍发展迅速,到1936年,抗联的规模已经扩展到了11个军,兵力达到了三万余人。
然而,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抗联的困境逐渐加深,特别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到1939年底,抗联的总人数已锐减至不足两千人。眼看生死存亡的时刻到来,抗联将士们面临着极为艰难的抉择。这时,周保中提出了一个决定性的建议——“到北边去”,也就是撤入苏联。无路可走的抗联被迫踏上了这一充满未知的旅途。
然而,在刚进入苏联后不久,一次重要的会议上,苏联远东军区部长瓦西里的一句话让抗联将领们,尤其是周保中,感到了深深的警觉。会议气氛迅速紧张,最终,周保中当场爆发了激烈的情绪。那么,瓦西里究竟说了什么,使得周保中如此愤怒呢?这还得从抗联撤入苏联说起。
当初,抗联的成立充满了雄心壮志,11个军、三万多精锐的抗联队伍,个个英勇善战,大家普遍认为,击败日本侵略者只是时间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残酷的战场现实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首先是兵力差距的悬殊。日军在入侵东北后,迅速将东北视为其大本营,投入了大量兵力。从1934年起,日军在东北的驻军已达到25万之多,随着战斗的升级,日军人数不断增多,到了1938年,已达到50万。到1940年,日军兵力甚至达到75万,而伪军的规模更是庞大。相比之下,抗联的兵力在1936年时最多也不过三万多,兵力差距如此巨大,形势极为严峻。
不仅是兵力的差距,抗联还面临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东北的寒冷天气几乎无人能够适应,尤其是冬天,气温常常降到零下三四十度。在这种严寒下,冻死士兵是常见的事。为了应对这种严酷的环境,抗联战士常年在深山老林中与敌人周旋,寒冷的程度已不是简单的冷,而是刺入骨髓、连思维也能冻结的程度。有的老战士回忆道,夜间在山林中行动时,为了防止被冻死,战士们常常背靠背地睡觉,轮流保持清醒状态,否则一个人可能再也起不来。
此外,由于日军对抗联的围剿,抗联的活动范围被大大压缩。日军还采取了“归屯并户”的政策,将当地百姓强行集中到几个大屯子里,方便管理和监视,最重要的是防止民众支持抗联。这样一来,抗联的物资供应被切断,粮食、衣物、医药、武器等基本补给都无法得到有效补充。而且,抗联的通讯完全被切断,无法获得关于敌人动向或党中央的任何信息,完全处于信息封锁的状态。
这种艰难的处境,导致一些原本坚定的抗联战士逐渐动摇,部分人甚至在暗中投敌,最终背叛了抗联。许多抗联的优秀将领便是因为叛徒的出卖而英勇牺牲。到了1939年底,抗联的队伍已所剩无几,生死存亡之际,如何行动成为了每个抗联战士面前的生死抉择。
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抗联曾试图通过苏联或其他途径恢复联系,但始终未能如愿。在1936年,抗联第一路军曾尝试西征,试图打破敌人的封锁,回到关内与红军会合,但惨烈的战斗和高昂的代价使得这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至此,抗联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按周保中的提议,撤入苏联。
刚进入苏联后,周保中等人参加了一次由苏军主持的会谈,提出希望苏联能为抗联提供训练和休整的场地以及补给。苏联方面答应了这一要求,但这并非因为对抗联的好意,而是苏联有着自己的战略考虑。毕竟,在苏联与日本签署中立条约之前,苏联对日本的敌意极深,尤其是在日本加强对东北的控制后,苏联非常需要了解敌人的动向。若能通过抗联获得情报,对苏联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机会。
于是,苏联在原则上同意了抗联的要求,抗联逐渐撤入苏联,并开始了整训期。虽然条件艰苦,衣服是苏军淘汰的旧军装,住宿仅有简陋的帐篷,但与之前的条件相比,这已经是天壤之别。此前抗联战士们只能住在森林里,冬天连御寒衣物都没有,食物几乎靠树皮和草根度日。而现在,他们终于有了较为稳定的住宿条件和一定的物资供应。
然而,抗联从未忘记过自己肩负的使命。每一天的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战斗能力,才能随时返回东北,继续与敌人作战。除了射击和爆破,抗联战士们还接受了无线电通信、高空跳伞等训练。借助苏军的设备,抗联的战斗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周保中还将部队分成多个小组,定期派遣侦查小分队返回东北,了解敌情并在适当时机发起游击战。
不过,在与苏联军队的相处过程中,抗联与苏军之间并非没有摩擦。周保中曾多次要求苏军帮助抗联与延安取得联系,但苏军方面总是答应却未曾兑现。直到1940年11月,在一次会议上,瓦西里的一句话让周保中忍无可忍。当时,周保中被告知苏军代表会参加会议,但会议当天,瓦西里却临时通知周保中,苏军代表无法到场。这种明明可以提前告知的事,却被临时改变,令周保中和其他抗联将领极为失望。
最终,周保中与其他抗联领导人联合写信给瓦西里,要求今后抗联的所有行动必须得到抗联党委批准,苏军不得干涉。瓦西里显然不满此举,他愤怒地表示,既然抗联已经进入苏联,就应该听从苏联的指挥。周保中毫不妥协,当场站起来反驳道:“瓦西里同志,你的意见我们无法接受,这简直太过分了!”周保中表示,按照共产国际的原则,各方必须互不干涉内部事务,苏联无权干涉抗联的决定。
这一番话让在场的苏军代表和其他人都愣住了。看到周保中毫不妥协,苏联远东军区政委伊万诺夫赶紧站出来调解,提出可以让共产国际仲裁此事。尽管如此,周保中依然愤怒不已,并提出认为瓦西里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联络代表。随着这番话的落下,周保中愤然离开了会议。
正是因为周保中等人的坚持,抗联始终没有失去独立性。即便是在苏联的境内,抗联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终于,在1945年8月,随着苏联红军对日军的围剿,抗联部队得以返回东北,并于10月与延安取得联系。周保中向彭真详细汇报了抗联与党中央失联期间的艰难历程,不禁泪流满面。彭真也为抗联的牺牲与坚持深感动容,感慨道:“我们党20多年的斗争史中,最苦、最难忘的三件事,第一是万里长征,第二是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第三便是东北抗联的14年苦战。”
东北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