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的惨败让总管北洋水师的李鸿章深感痛苦,眼中含泪。大清国的力量远不及日本,后者日益强盛,而慈禧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主和的态度,这令李鸿章愈发寒心。他不禁感叹,大清的国运如此薄弱,面对日本的侵略,他深感无力。
然而,身为清朝的重臣,李鸿章不得不压下心中的失望与愤懑,带着慈禧的懿旨,前往日本马关,再度签署一份不平等的和约,希望以此暂时换取大清的安宁。李鸿章多次参与外交事务,拥有丰富的谈判经验,但面对日本的不断压迫与苛刻条件,他也难以抗拒。在签下《马关条约》后,李鸿章心情沉重,他对后世的忠告深刻而无奈:“若想避免后患,必须彻底消灭日本。”
日本曾经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国。我国的农耕文明已十分成熟,而日本的社会仍处于原始状态,人民以捕鱼与狩猎为生。直到有秦人东渡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才逐渐推动了日本的进步。唐朝时,日本还曾多次前来我国学习文化与治国之道。然而,到了明朝,日本便开始对我国心生不轨,挑起了多次冲突。
戚继光打败了日本海盗,打击了日本的海上力量,使其暂时沉寂。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与筹划,日本再次重整旗鼓,展开了更加雄心勃勃的侵略计划。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大陆政策”,将目光锁定在中国,通过侵占朝鲜并向东南亚扩张,逐步展开了对外侵略。不能不佩服日本的野心与决心,尽管其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但仍然敢于做出如此宏大的军事扩张计划。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清廷未曾重视日本的崛起,仍然把洋务运动看作恢复国力的希望,忙于办学、建厂、购舰、造武器等,仿佛大清的实力已然恢复。然而,在朝鲜爆发动乱并请求援助时,清廷果断决定出兵。光绪帝也毫不犹豫地批准了出兵。起初,清军确实暂时压制了日军,但十年后,随着日本军力的迅速增强,战争局势发生了翻转。
明治天皇为了加强海陆军力量,年年自掏腰包30万,而慈禧太后却不为军饷着想,甚至挪用北洋水师的军饷,用来筹办自己的生日庆典,导致水师武器的更新停滞,北洋水师的战舰装备逐渐落后。1890年时,清朝的海军力量虽然远超日本,北洋水师的舰只超过七艘,而日本只有五艘。然而,明治天皇采取了务实的财政政策,将大量资金投入海军,甲午战争前夕,日本的海军已然超越了清朝,拥有32艘军舰和24艘鱼雷艇,战斗力远远超过大清。
清廷高层依然对日本的威胁漠不关心,甚至过于自信地认为洋务运动取得了成效,未曾察觉日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强军力。北洋水师自1888年以后未添新舰,老旧战舰火力不足,训练和装备也都严重滞后。光绪帝一心与慈禧争权,未能关注到这些军事上的重大隐患。
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清廷再次决定派兵援助。根据《中日天津条约》,清军进入朝鲜,并提前通知日本。正当日本毫不掩饰其侵略意图时,慈禧却在为自己的60大寿筹备庆典,认为战争对她的生活不应造成干扰。直到谈判破裂,清廷才匆忙增兵朝鲜。此时,日本的阴谋已经逐步显现,清朝的软弱和迟缓为其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
随后的战斗迅速爆发,经过半年多的惨烈战斗,清军全线崩溃。李鸿章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卖国贼”的代名词。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署《马关条约》,清朝被迫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并支付2亿两白银赔款。除此之外,大清还要开放多个商埠,允许日本在口岸办厂。李鸿章对此心存不甘,但在生命和压力面前,他只能妥协签字。
此时,李鸿章终于意识到,他曾经的一些政治决策与想法,尤其是联合日本共同对抗沙俄的策略,完全是错误的。当年,李鸿章在面对日本入侵台湾时并未意识到其潜在威胁。日本在实力不够时,选择了通过外交手段要求赔偿50万两白银,而李鸿章未曾做出有效反应,只是指示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进行“操演”,希望通过吓唬日本来避免战争。
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一度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化解矛盾,保存北洋水师的力量,但最终在光绪帝的强烈要求下,经过谈判失败后才同意出兵。签署《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心情沉重,他深知,日本的野心远未满足,而大清若想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便是尽早打击日本,彻底消灭这个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