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一声令下,全国掀起了空前的参军热潮。无数青年男女纷纷响应号召,热血沸腾,争相参军,甚至许多夫妻在这场战争中一同出征,携手为国奉献。第64军的后勤部长王子修也带领部队奔赴战场,而他的妻子解宝贤,同样怀揣着报国之情,决定主动报名,加入到这场艰苦的战斗行列中。
当时,部队有一项规定:有子女的女性军人不能直接赴朝作战。然而,解宝贤并没有孩子,且身体强健,决心坚定。她毫不犹豫地向组织提交了参战申请,并且很快得到了批准。她开始了与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投身到这个火热的时代。
初期,解宝贤主要负责后方工作。部队经常频繁转移,每当到达一个新地方,她和战友们都需要寻找临时的庇护所——通常是山洞。由于敌方飞机时刻威胁着空中安全,轰炸可能随时降临。在某些地方,山上根本找不到天然的洞穴,战士们只得用铁镐与锄头挖掘出一小块块容身之地,每个洞只能容纳一个人。为了避难,大家常常在山洞里度过漫长的夜晚。解宝贤与她的战友们一起,度过了极其艰苦的半年时光,过着简陋的生活,甚至吃水都成了奢望。
1951年夏的一天,解宝贤和战友们正在一个简陋的防空洞中休息,突然,一名急匆匆的战士跑了进来,怀里抱着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这个男孩的父母在一次猛烈的空袭中不幸丧生,独自幸存下来。孩子的眼神空洞、面无表情,显然因为失去了父母而深深受到惊吓,整个人显得异常麻木,既没有哭泣,也没有其他反应。看到这一幕,解宝贤的内心瞬间涌起了强烈的同情和怜悯之情,仿佛是母性的本能驱使她去保护这个无助的孩子。
从那一刻起,解宝贤开始亲自照顾这个失去父母的小男孩。她为他喂饭、换衣,甚至将军队发的军装拆改,做成适合小男孩穿的衣服。有一次,她背着孩子去前线探望丈夫王子修时,她用丈夫的枕套为男孩做了一条裤子。王子修并没有因这个突然到来的孩子而感到排斥,相反,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温暖与关爱。
然而,带着孩子长期行军显然并不方便。其他战士纷纷劝解宝贤将男孩交给当地百姓抚养。然而,解宝贤和这个孩子之间的感情已经深厚,她舍不得与他分开。一天,部队转移到车目洞时,正巧遇到一个朝鲜家庭——由爷爷奶奶、年轻母亲和一个小女孩组成的四口之家。这个家庭对解宝贤带来的孩子非常喜欢,奶奶甚至像对待亲孙子一样,抱着他疼爱。这个家庭提议愿意收养小男孩,而战士们也劝解宝贤让孩子留在这个温暖的家里。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小男孩似乎察觉到即将被留下,他紧紧抓住解宝贤的衣服,怎么也不肯松手。
解宝贤的心依旧舍不得把孩子交给别人。后来,一位战士对她说道:“他这么依赖你,何不收养他做儿子呢?”这句话虽是随口一说,却在解宝贤心中激起了深深的波澜。她开始思考,决定将这个孩子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她给男孩取名“王永生”,并为他定下了一个特殊的生日——1949年7月1日,这一天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随着时光流逝,解宝贤与丈夫王子修的部队即将调动至19兵团,长期带着王永生变得不再方便。于是,王子修决定让警卫员将王永生提前送回国内,在陕西宝鸡的幼儿园里安置好。1953年,志愿军班师回朝,解宝贤与王子修将王永生接到身边,继续养育他。虽然此时解宝贤与王子修已有四个亲生孩子,但他们对王永生的爱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王永生渐渐长大,但对于自己过往的记忆却变得模糊不清。他一直认为王子修和解宝贤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直到成家立业后,母亲才告诉了他真相。那时,解宝贤温柔地对他说:“如果有一天你想回到朝鲜,想回到你的祖国,我们不会阻止你。”这番话让王永生感到震惊,但他毫不犹豫地回应道:“我是妈妈的儿子,哪里有妈妈,哪里就有我,我不会去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