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春,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成功实现了二渡赤水的壮举。紧接着,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构想,目的是摆脱敌军的追击。这个战略精妙而机智:从茅台三渡赤水,再通过巧妙的全军佯动将敌军引向川南,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施四渡赤水,迅速折返贵州,再南渡乌江,并调动滇军力量,最终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争取主动权。这一系列战术,堪称军事上的超凡智慧。
三渡赤水的成功是关键所在,它决定了红军能否摆脱敌军的紧追不舍。
红军在撤出鲁班场战斗后,于3月16日顺利占领了茅台。茅台位于赤水河的东岸,人口仅几千,环境较为贫困杂乱,但因茅台酒而闻名世界。茅台渡口原有一座铁索浮桥,但被敌人破坏了。毛泽东命令红军工兵迅速修复了这座浮桥,并在珠沙堡和观音寺渡口架设了另外两座浮桥,以确保渡河的畅通无阻。
当晚18时,中央军委发布了《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明确指出:“我野战军计划于今晚16日和17日中午前,由茅台附近全军渡过赤水河西岸,寻找新的机动战机。”此时,陈赓和宋任穷担任了全军渡河的指挥员。
16日晚至17日中午,中央红军大摇大摆地通过太平渡和二郎滩两个渡口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进入古蔺县境后,红一军团派出一个团伪装成主力,朝古蔺县城进发,假装要北渡长江,而实际上大部分部队则隐蔽在附近的山林中集结,待机而动。
此举再次成功迷惑了蒋介石。敌机报告称,红军三渡赤水并向古蔺县进军,蒋介石判断红军必将继续西进,急忙调集重兵向川南赶来,意图将红军困于赤水河西的古蔺地区。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毛泽东的精心布置。他的目的不仅仅是虚晃一枪,更重要的是通过此举将滇军调动出来,为红军进入云南铺路。
当毛泽东等人过桥后,立即在隐蔽的树林中商讨下一步的战略——四渡赤水。此时,工兵连长王耀南前来报告,毛泽东向刘伯承说道:“总参谋长,把那个事给他讲讲。”刘伯承询问王耀南:“你知道太平渡、二郎滩架的桥是否还完好?”王耀南答道:“据我了解,桥还在。”刘伯承马上命令王耀南派人去查看,并要求如果桥完好,要派人守住,随时报告情况。
王耀南迅速带领六七名士兵前去侦察,返回时报告说:“国民党军队还未到,地主武装也不敢动手,桥由老百姓守着,完好无损。”刘伯承指示他带着更多人赶到渡口,对浮桥进行全面检查和修理。王耀南执行命令,分配工兵进行修复工作,确保红军渡河的顺利进行。
红军三渡赤水的速度出乎敌人意料,川军未能做好防备。红一军团的佯攻部队大摇大摆地向古蔺城进发,途中与驻守镇龙山的川军魏楷部的廖九甫团遭遇。敌人毫无戒备,红军迅速发起进攻,敌人未能有效反击便四散逃跑。这一战进一步加深了蒋介石对红军准备北渡长江的误判,导致蒋急令川军、滇军、中央军合力向古蔺地区进攻,封锁住了红军的退路。
蒋介石此时还不知,红军早已在暗中准备着四渡赤水,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展开新的反攻。在蒋介石发布“围堵成功”电令的同一天,3月20日下午,毛泽东指示一军团按计划向东转,经过二郎滩、林滩一线渡过来水河,并于20日晚和21日清晨夺取太平渡和林滩渡口,迅速架设浮桥。同时,红一军团继续伪装主力在镇龙山进行迷惑敌人,诱使蒋介石继续相信红军将北渡长江。
当天17时,党中央发出《我再西进不利决东渡》的指令,要求各军团迅速组织渡河,并强调“此次东渡行动事先不得公开,以确保秘密性”。中央军委同时发布了《四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明确指示红军于21日晚至22日上午,秘密、迅速地从二郎滩到林滩地段渡过赤水东岸,寻找新的机动战机。
三渡赤水已是公开之举,而四渡赤水则是出其不意的秘密行动。红军东渡的准备工作极为精密,各项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此时,敌人对红军的动向依旧毫无所觉。21日晚至22日清晨,红军顺利渡过赤水河,悄然重返黔北,与南下的敌军擦肩而过。接着,红军迅速进军云南,避开了蒋介石的重重围堵。
四渡赤水后,几天内敌人依然未能发现红军的行踪。蒋介石的“围堵”计划再次宣告失败,红军的出奇制胜再次证明了毛泽东战略的高明。
这段历史被陈冠任在《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书中详细记述,该书是畅销书《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的续集,出版后迅速成为年度畅销书,销量突破百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