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0月19日,蒋介石在青岛的一个讲话中提到:“过去所有失败被俘的将领,都有罪恶,未来应该受到处分;唯有他,虽然被俘,但我一定要救他出来,而且将来还要特别奖励他。” 这个“他”指的正是国民党整编第66师师长宋瑞珂。
宋瑞珂出生在青岛,是地道的山东人。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在他出生时曾是德国的殖民地,而他上学时则正逢青岛沦为日本的占领地。家境贫寒的宋瑞珂早早辍学,并进入日本人开设的纺织厂做学徒工。然而,凭借其出色的才华和机遇,宋瑞珂成功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三期,并参与了东征战役,之后留校担任内务长官。北伐战争爆发后,他迫切想参与前线战斗,多次向学校请示,然而却被拒绝。无奈之下,他通过校医开具了肺病假条,最终说服校方批准离开黄埔,正式参战。陈诚当时是北伐军筹备处的负责人,对宋瑞珂的决心和能力非常欣赏,主动提出将他留在自己麾下,从此,宋瑞珂便成为了“土木系”的重要成员。
所谓“土木系”指的就是陈诚所建立的国民党军队力量,它源自陈诚的十一师和其扩编后的十八军。这个系以其强大的实力和战斗力,在国民党军队中占据重要地位。陈诚作为蒋介石的亲信,“土木系”逐渐在党内和军中形成了庞大的影响力,而宋瑞珂作为其中的骨干,得到了蒋介石和陈诚的极高重视。1944年,宋瑞珂因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66军的中将军长,成为年轻一代军官中的佼佼者,年仅36岁时便风头一时无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宋瑞珂率部进驻汉口、汉阳,担任了汉口及汉阳地区的警备指挥官,并亲自出席了华中地区的日军受降仪式。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行大规模整编,66军被改编为整编66师,宋瑞珂继续担任师长。整编军是一种军事体制改革,表面上是为了精简军队,实则是为了应对即将爆发的内战,保留更多的军事实力。宋瑞珂的整编66师实力雄厚,不仅仅是“土木系”的核心力量,其作战经验也使得这支部队在抗战中屡次取得胜利,战斗力非凡。尤其在武器装备上,整编66师是黄埔系部队中最为精锐的,甚至与张灵甫的整编74师相比,虽然编制上有所不同,但无论装备还是战斗力,几乎毫不逊色。
到了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了黄河天险,深入鲁西南,迅速形成了对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巨大威胁。蒋介石听闻此消息后,迅速调集三个整编师和一个旅的增援,并命令王敬久统一指挥,意图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撤回黄河以北。刘伯承和邓小平意识到,如果不在鲁西南彻底打掉这些阻挡之敌,他们的战略目标——挺进大别山,将无法实现。于是,刘邓大军发起了鲁西南战役,经过一系列战斗,逐步取得了胜利。
到了7月中旬,宋瑞珂的整编66师成为了刘邓大军的最大障碍,国民党其他两支整编师,32师和70师,已经被全歼,而整编66师依然屹立不倒。宋瑞珂决定退守羊山,期望借助该地的地形进行防御,等待援军的到来。羊山地势险要,山上有三座突出的山峰,分别是羊头、羊身和羊尾,而羊身更是制高点,能够俯瞰全山。山周围的寨墙和水壕使得这座山具有很高的防御价值。宋瑞珂巧妙地在山上构建了坚固的防线,使得刘邓大军的攻击一度无法取得突破。
然而,刘邓大军并没有轻易放弃。经过多次的攻击和调整,他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战术。刘邓大军动用了更多的兵力,经过持续不断的进攻和炮火压制,终于突破了宋瑞珂的防线。尽管宋瑞珂收到蒋介石的电报鼓励和安慰,期望他坚持到援军赶到,但遗憾的是,蒋介石的援军始终未能及时赶到,最终,羊山失守,宋瑞珂也被俘。
这一战的胜利,为刘邓大军扫清了前进道路,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开始。宋瑞珂在被俘后,先后被关押在解放军的教导大队和监狱进行学习和改造。蒋介石曾公开承诺要营救他,但这一承诺最终未能实现。直到1960年,宋瑞珂才被特赦释放,之后他参与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等多个组织,并在上海市政协担任委员。晚年,宋瑞珂对羊山战役深感愧疚,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场战斗的顽强抵抗导致了巨大的人员损失,也延缓了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的脚步,我深感内疚与悔恼。”
1995年,宋瑞珂逝世,享年88岁。如今,羊山战役的纪念馆和烈士陵园已在羊山修建,以铭记这场历史上极为惨烈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