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啊,您有什么话交代的,尽管说吧,儿子一定记住。”
“出殡那天,你就不用亲自来抬棺送我了。”老人忽然间像是恢复了些许精神,眼神变得炯炯有神,严肃地交代道。
“怎么了,爹?”
“你得特别注意那些来宾,尤其是穿红衣服的人。看到红衣的人,你得立刻做出反应,除掉他,否则你们家就危险了。”
这段话发生在1916年6月6日,那时的袁世凯临终,与他儿子袁克定的对话犹如电影般扣人心弦。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死亡意味着悲痛,而穿着白色或黑色是对逝者的基本尊敬。如果有人在葬礼上穿红色,那无疑是在对逝者的不敬,是对家属最大的侮辱。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喜庆,通常只出现在婚礼等场合,即便是到了今天,谁家办丧事,也不会有人敢穿红衣服,否则很可能会招来严重的后果。作为一位政坛巨擘,袁世凯的葬礼上更是不会容忍这种情况发生。
袁世凯,1859年出生在河南项城,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经的一个身世平凡的小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的一笔。据村中长辈讲,他降生时房顶上霞光四射,似乎预示着他未来的辉煌人生。袁世凯出身并不贫寒,他的叔祖袁甲三曾担任过漕运总督,叔父袁保庆更是参与了多次重要军事行动,地位颇为显赫。尽管袁世凯的父亲并非杰出人物,但也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只是由于母亲身份较低,他并未获得过多的宠爱。幸运的是,袁世凯并未因此受到冷落,反而被父亲送给了叔叔袁保庆抚养,这为他后来的成才提供了关键的机会。
在袁保庆的细心培养下,袁世凯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教育。虽几度科考落榜,但也正是因为他没有金榜题名,才促使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从军。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传奇人物,正是在屡次落榜后,转向其他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如同黄巢、洪秀全等人,科考的失败给他们带来了转机,袁世凯的科考失利也是他从军之路的起点。
22岁那年,袁世凯在山东登州投靠了嗣父的结拜兄弟——淮军名将吴长庆。吴长庆初见袁世凯时,对他并未抱有太高的期望,觉得这位来自河南的年轻人不够出色,甚至有些失望。但在与他深入交谈之后,吴长庆立刻改变了看法,发现这个小伙子口才了得,极具军事才华。
吴长庆非凡的背景使他成为袁世凯的重要推手。通过吴长庆的引荐,袁世凯在军中迅速崭露头角,甚至在1882年随军赴朝鲜,凭借英勇的表现,一举成名。朝鲜政变期间,袁世凯更是立下赫赫战功,控制了朝鲜局势,赢得了李鸿章的青睐,进一步进入了清朝的高层视野。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开始练兵,组织了日后的“袁家军”,将自己的人脉和实力逐步扩展,逐渐为后来的夺权埋下伏笔。
在当时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袁世凯以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嗅觉,迅速抓住了每一次机会,最终成功扭转了局势,成为一代枭雄。戊戌变法期间,他选择了站队慈禧,避免了与改革派的冲突,也成功借机上位。
而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袁世凯以其冷静的判断力迅速与义和团决裂,镇压了这一民间运动,最终获得了清廷的信任,成为了权力的核心。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政权彻底动摇,袁世凯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成功迫使清帝逊位,成为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虽然他在一开始并未直接发动武力,反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但他巧妙地在革命党与清廷之间游走,最终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然而,袁世凯并不满足于只是成为一位普通的总统。由于总统职位并不能世袭,他决定通过修改宪法,建立一个终身总统制,甚至考虑恢复帝制。在得到一些军阀的支持后,他终于在1915年底宣布自己称帝。
然而,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全国人民,激发了民众的强烈反感。民党以及地方将领迅速联合起来,发起了护国战争,推翻了袁世凯的帝制梦。
在此压力下,袁世凯终于在1916年3月宣布恢复民国年号,放弃帝制,仅仅当了83天的皇帝。尽管如此,他依旧心存权力,继续自封“大总统”,未能获得人民的宽恕,最终于1916年6月因病去世,享年57岁。
至于袁世凯所提到的“穿红衣服的人”,正是他曾经的干儿子——段芝贵。段芝贵,安徽合肥人,天资聪慧,年轻时也曾留学日本,接受了相当不错的教育。然而,由于没有强大的背景,他的事业一度陷入低谷。直到他结识了袁世凯,认其为干爹,从此便开始步入了官场的上升通道。
段芝贵通过与奕劻长子结交,再加上为袁世凯所用,迅速在政坛上攀升。袁世凯即位后,段芝贵更是担任了重要职务,参与了推翻清朝的政治斗争,成为袁世凯的得力助手。
袁世凯临终时,深知段芝贵性格复杂、野心勃勃。为了避免段芝贵在死后争夺遗产,袁世凯特意交代儿子袁克定,在葬礼上严密监视穿红衣服的人——那个人正是段芝贵。
段芝贵如愿穿上了红衣出席袁世凯的葬礼,袁克定按父命,怒不可遏地向他开枪。只不过,段芝贵曾在御林军任职,手下精兵如云,袁克定的刺杀未能得逞。最终,段芝贵侥幸逃过一劫,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笔特殊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