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蜀汉政权曾有四位杰出的丞相: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允,他们不仅是治国能臣,还在朝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相对,虽然东吴的地理位置偏安一隅,但它同样拥有“四大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他们不仅在东吴的军事和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他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超过了蜀汉四位丞相中的除诸葛亮外的其他三位。
虽然东吴常被称作“江东鼠辈”,但不得不承认,正是凭借着他们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东吴才能够利用长江这一天然屏障,持续存在的时间比蜀汉还要久。东吴的成功,离不开这四位都督的卓越眼光。尽管他们的战略眼光各不相同,甚至有些截然相反,但从这些不同的战略选择中,我们也能发现谁的眼光更为高远,谁的决策略显不足。
作为东吴立国后的首位大都督,周瑜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无疑是最为突出和受人瞩目的。他不仅年少成名,而且具备出类拔萃的战略洞察力。记得在曹操南下意图统一全国时,东吴的形势一度岌岌可危。曹魏的实力强大,许多人对东吴的前景感到悲观,认为他们必定会败北。唯有周瑜,以冷静的头脑和超前的战略眼光,清楚地看出了曹魏军的弱点。他指出,曹军虽大,但远道而来必定劳累,水土不服的风险也大;再者,曹操的敌人不仅仅是东吴,西边的马超、韩遂等人同样威胁着曹操的地盘,因此曹操不得不分心。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曹魏的军队擅长步兵,但对于水战并不擅长,而江东水网密布,正是东吴的强项。在这种情况下,周瑜认为东吴未必没有战胜曹军的可能。周瑜的判断和预见帮助孙权做出了联刘抗曹的决策,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亲自指挥,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后,周瑜并未止步于此,他继续争夺荆州,虽然未能完全占领,但至少成功控制了南郡,为东吴发展创造了条件。如果周瑜能够活得更长久,东吴的局势或许会更加稳固。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鲁肃,尽管他没有被明确授予都督一职,但他在东吴的权力和地位几乎与大都督无异。与周瑜相比,鲁肃的个性稳重,战略眼光也更加谨慎和务实。鲁肃早期便提出了自己的“鼎足江东,以观天下”的战略构想,他分析了曹操的强大和刘备的崛起,认为东吴应当稳坐江东,不急于卷入战争,而是坐观其变,待时而动。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选择了稳妥的发展路线。在荆州的问题上,鲁肃并不急于直接夺取,而是通过联合刘备共同抵御曹操。这一策略虽无奈,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是最符合东吴利益的选择。鲁肃重视“孙刘联盟”,他认为只有与刘备联合,才能共同抵抗曹操的威胁。尽管在荆州的争夺中偶有摩擦,但鲁肃始终未曾破坏这一联盟。
吕蒙,虽以“孙权劝学”的典故闻名,但从他的一些决定来看,他的战略眼光似乎略显短视。作为武将,吕蒙无疑是出色的,他的战术和军事能力都颇具威胁,但在政治和战略的层面,吕蒙有时显得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考虑。尤其是在荆州问题上,他选择冒险突袭关羽所守的荆州,虽然短期内得到了荆州,但却破坏了孙刘联盟的稳定,使得两国的关系恶化,后果十分严重。吕蒙对水军的重视也是他的一个战略短板,过度偏重水军的建设,导致东吴的陆军力量相对薄弱,尤其在冷兵器时代,陆军的作战能力至关重要。吕蒙虽然在一时一地取得了战果,但他的短期主义最终为东吴埋下了隐患。
最后,我们来看陆逊,他的战略眼光更加注重稳健防守。在东吴的历史中,陆逊成功确立了东吴以固守为主的战略方针。在夷陵之战前,陆逊曾多次上书孙权,主张东吴应当利用长江的自然屏障进行防守,而非主动出击。最终,孙权采纳了陆逊的建议,夷陵之战也因此得到了胜利。陆逊善于识破敌人的弱点,并在火攻中取得了大胜,为东吴巩固了对荆州的控制,也确保了东吴在三国鼎立中的地位。尽管东吴由于过于注重防守,常常被人戏称为“江东鼠辈”,但从长远来看,陆逊的这一策略无疑是成功的,东吴通过稳固防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直至三国其它两方灭亡,东吴才最终陷入了困境。
综上所述,在这四位都督中,周瑜的战略眼光和能力无疑是最为卓越的,而吕蒙则因短期主义和缺乏长远眼光而显得较为不足。鲁肃和陆逊则更多地在稳守现有局势中发挥作用,他们的战略眼光主要受到时局和环境的影响,尽管有其独到之处,但相较于周瑜的雄图大略,仍显得有些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