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国家从历史到现在,一直都不像一个“正常”的国家。过去如此,今天依旧如此。正因为如此,许多日本政客的“雄心壮志”常常围绕着“国家正常化”这一目标展开。
日本的幸运,几乎贯穿了整个历史。虽然它多次面临灭国的威胁,但每当危机降临,总会有一剂“神奇的药方”,让这个国家得以死里逃生。
如今,站在一个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日本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它等待着:是否又有一道“神药”正悄然走来?曾经的历史告诉它,每次都会等到。
关于“大和民族”的起源,一直有诸多说法。一部分学者认为他们是从朝鲜半岛渡海而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早在秦始皇时期,徐福东渡日本,带去三千名童男童女繁衍后代,成就了今天的“大和民族”。不论如何,荒凉孤寂的岛国,不可能凭空冒出人类,所以早期的日本人必定是从大陆迁移过来的。唯一存在争议的,是他们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来到这个岛屿。
根据日本古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的建国之年是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神武天皇”建立,神武天皇被视为日本第一代天皇。因此,今天每年的2月11日成了日本的“建国纪念日”。
然而,关于日本建国的时间和神武天皇的真实性,许多人提出了质疑。毕竟,《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就像是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其中充满了神话色彩。而且,史书的时间线也并不严谨,尤其是神武天皇之后的“八代天皇”,竟然没有任何记载。日本对此段历史称为“阙史八代”。直到第九代天皇“开化天皇”才有具体记载。令人怀疑的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正是在“开化天皇”的命令下编写的,因此,前面的历史是否可信便成了一个大问号。
至于“开化天皇”本人的记载更为荒诞:他出生在公元前213年,去世时是公元前98年,活了115岁。几乎不合常理。
大约在公元159年到247年,日本处于“弥生时代”,一个以“陶器、石器”为特征的原始农耕文明时期。而在此之前,岛国还处在“结绳记事”的阶段,那时的日本可以称得上是“原始社会”。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提到,日本的东南海上当时有百余个小国,诸国推举“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为王。卑弥呼实际上是一个“跳大神”的女巫,这表明,在三国时期的日本,仍处于“结绳记事”的原始农业文明。
公元前1世纪,日本位于九州的“奴国王”曾向汉朝朝贡,获得了汉光武帝赐予的“倭奴国王”金印。而到了公元500年左右,日本进入了“古坟时代”,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墓葬文化的兴盛——地位越高的人,葬墓就越大,墓的形状有时甚至像座小山。
随后,日本进入了“封建时代”,史书记载的“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等,都是以当时天皇居住地的名称命名的。比如“飞鸟”在现在的奈良县,“奈良”就是今天的奈良市,“平安”则指的是现在的京都市。
在这一时期,日本与中国的联系变得极为频繁,中华文化的影响深入日本,最显著的就是日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几乎完全照搬唐朝长安的样式。
公元1156年,日本贵族将军平清盛通过获得后白河天皇的信任,成功控制了皇室,奠定了日本“武士政权”的雏形。至1192年,源赖朝被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了以“镰仓”为中心的“镰仓幕府”,日本正式进入了“幕府政治”时期,幕府控制了实际的政治权力,而天皇则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这一制度持续了数百年,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足利幕府、江户幕府等多个阶段。直到1868年,幕府的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在压力下将政权交还给明治天皇,标志着日本“幕府政治”的结束。
此时的日本,面临着外来威胁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困境。作为一个多火山的海岛国家,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频发,资源匮乏,岛上人们历经生死存亡的考验,这种生存危机深深植根于日本人民的集体记忆中,促使他们在历史上屡屡向外扩张,试图摆脱困境。
唐朝初期,日本通过“大化革新”加强了自身的政治力量,但在公元661年,岛上的实权人物“中大兄皇子”决定出兵攻打朝鲜半岛,企图扩大其势力。正好此时,唐朝的汉武帝李治应朝鲜的求助,派遣大军在白江口击败了日本的水军,日本的战舰全数被毁,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战使得日本的扩张计划彻底失败。
在经历了这样的重大失误之后,日本被唐朝的强大军力震慑住,免于被吞并。由于唐朝当时的疆域辽阔,且倾向于陆权战略,实际上并没有兴趣进一步征服这个偏远的岛国。
接下来,日本经历了蒙古帝国的“元日战争”洗礼。尽管蒙古帝国在陆战上无敌,但其海军力量并不强大。1274年,蒙古大军跨海攻击日本,然而途中遭遇了强烈的台风,蒙古船只全部沉没,导致成千上万的蒙古兵丧命。此时,日本再次侥幸逃过一劫,台风成了日本人眼中的“神风”。这种奇迹般的逃脱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象征,也为后来的“神风特攻队”提供了文化渊源。
到了近现代,尤其是在二战后,日本陷入了重建与沦为美国军事基地的困境。美国以冷战的需求为由,加大了对日本的控制。日本的经济在朝鲜战争的契机下逐渐复苏,而此后的“明治维新”使其步入了工业化的快速轨道。
但是,日本始终无法摆脱美国的控制,其经济模式也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中遭遇重创。美国的政策削弱了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并使其失去了全球竞争力。如今,日本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处境依旧深受制约,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始终未能摆脱“殖民地”般的局面。
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日本希望通过“国家正常化”的目标寻求出路,寻找一个摆脱美国束缚的机会。也许只有当亚洲局势剧变,或者美国走向衰退,日本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现实中,日本不仅在形势上难以脱离美国的控制,在心理上,它依然深受“西方国家”的自我认知影响,无法真正拥抱亚洲。
如今的日本,虽然拥有强大的汽车制造业,但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面临着诸多内外部的挑战。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也愈加严峻。正因为如此,许多日本政客迫切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寻求一个更加“正常”的国家地位,但这条路充满了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