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八路军成立后,军部的主要领导成员包括朱总司令与彭大将军,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剑英同志和左权,担任正副参谋长,任弼时与邓政委则分别担任总政治部的正副主任。以上六人组成了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核心领导团队。左权将军在1942年英勇地为掩护根据地群众撤退,在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其余五人都亲历了革命的胜利,朱、彭、叶三位领导人于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而任弼时与邓政委则投身于新中国的农业建设事业,因此未获得军衔。
八路军成立之初,共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每个师部的重要职务包括师长、副师长、参谋长和政训处主任。由于八路军是接受国民政府改编而成,因此在初期并未设立政委一职,直到黄克诚将军提出建议,才恢复了这一职位。
115师的师长是林总,他曾是红一方面军的军团长,属于中央红军的嫡系战将,军事能力出类拔萃。115师的副师长是聂荣臻,曾任红一军团的政委,也是中央红军的骨干力量。参谋长周昆则是红八军团的军团长,出自中央红军的优秀战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是一位政治能力与军政工作能力并重的卓越干部。
这四人构成了115师的核心领导。林总在解放东北地区的战役中,指挥百万大军,打击敌军有生力量,极大推动了新中国的成立,并因此在1955年获得了共和国的第三位元帅军衔。聂荣臻的领导能力也同样非凡,他在1938年之前未能完全发挥独当一面的潜力,但在分开后,聂荣臻领导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建设,带领华北地区解放,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则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工元帅,他不仅在山东战场上担任军政双职,领导抗战事业,还与林总一同参与了东北解放战争。周昆原本也有不小的军事才能,遗憾的是在1938年3月携款潜逃,至此下落不明,若他没有背叛,或许能够获得上将军衔。
120师的师长是贺老总,他曾是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是革命队伍中的标杆人物。120师的副师长是萧克,曾任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和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深受部队的尊敬。参谋长周士第曾担任红15军团的参谋长,作战能力相当突出。政训处主任关向应,虽然可能不太为大家熟知,但他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是党内早期的领导人物之一。
这四人是120师的主要领导。贺老总作为革命队伍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曾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萧克长期担任红军的骨干职务,在抗战时期,他是八路军副师长。然而,在解放战争时期,萧克转入幕后,未像其他将领那样担当前线司令或兵团司令。在1949年军队改编时,他虽然担任了第四野战军的参谋长,但错过了再次立功的黄金机会。周士第是一个高起点的革命将领,尽管经历了南昌起义后的曲折,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抗战及解放战争中始终充当主力战将角色。关向应长期从事政工工作,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位重要政工干部,然而可惜的是他在1946年因病去世。
129师的师长是伯承同志,曾任红军总参谋长,是红军中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29师的副师长徐向前,曾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是红军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参谋长倪志亮(后改名李达)曾是红四方面军的骨干,将领,担任过军长、方面军参谋长等职。政训处主任林育英,虽然不如其他领导人那样广为人知,但他是共产国际的代表,且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林育英还是林帅(林彪)的哥哥,并且曾为他提供过重要的革命指导。
伯承与徐向前这两位领导的军事素养非常突出,伯承被誉为当代的孙武,徐向前则被誉为当代的韩信,二人的军事才能在革命队伍中堪称顶尖。
八路军下辖的三个师的12位主要领导中,林、聂、罗、贺、刘、徐等六位将领,在1955年都获得了元帅军衔。萧克与周士第获得了上将军衔。关向应与林育英因病去世,而周昆的下落至今成谜。倪志亮则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并承担了我国的外交事务。
这十二位领导人中的许多人不仅在八路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后来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