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观众对《三国》版本的评价变得愈加挑剔。有人认为新版《三国》不如旧版好看,甚至有些人感到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更加深入人心。但无论是哪一版本,或者即使是阅读原著小说,观众和读者似乎都能产生一种共鸣——那就是,他们仿佛都在三国的那个历史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站位”。
也就是说,如果你穿越到三国那个时代,你会站在哪一方呢?大多数人会选择站在刘备的一边,尊崇刘备的仁德和为人处事的宽厚。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倾向于站在曹操一方,佩服曹操的霸气和英雄气概。相反,站在孙权这一方的人则相对较少。很多人觉得吴国实在不怎么样,似乎总是落于其后,难以成就大业。
然而,历史的真实情况往往与人们的想象有所不同。在三国演义中的战役,吴国的表现并不弱。我们熟知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各方各有胜负。曹操在其中一战胜一战败,刘备也有一胜一负,但吴国却在这三场战争中两战两胜。吴国的实力并非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微不足道。
正如“江东自古英雄出少年”所言,孙家三代人经营着江东,凭借长江这一天险之地,建立了强大的势力。江东的十二虎臣中,周瑜、鲁肃等人可谓赫赫有名,而孙权更是当时的枭雄,曹操在评价孙权时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于吴国的评价并不公正。谈到三国,总给人一种吴国稍显“弱小”的印象,甚至有时会觉得吴国仅仅是“固守一隅”,除了偶尔进攻合肥,似乎没有做出多少主动出击的举动。而且他们夺取荆州的方式,也常常被认为并不光彩,甚至带有些许阴谋的色彩。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孙权作为东汉末年吴国的实际创建者,面临的局势是极为复杂的。父亲孙坚和兄弟孙策的努力为江东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当孙权继承江东时,局势已经极其动荡。然而,孙权凭借其智慧,很好地平衡了复杂的政治环境。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评价孙权:“勾践之奇,英人之杰”,意思是孙权不仅具备了勾践式的深谋远虑,更是一个英雄人物。孙权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智慧,特别是在年少时,他便凭借演讲的才华让曹操派来的说客大为震惊。成年后的孙权,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
刚即位时,孙权面临东吴内部的不服与政权的不稳。年仅19岁的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住了江东的局势。首先,他任命张昭为师,这一举措凸显了孙权对贤才的重视。张昭代表了北方士族群体,他的加入为江东注入了新鲜的政治能量。接着,孙权广招人才,像诸葛瑾、鲁肃、陆逊等人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东吴,进一步巩固了政权的基础。
孙权还懂得用人如周瑜等旧将。在镇压庐江太守李术之乱,平定宗室动乱,以及剿灭山越等一系列危机时,孙权始终得到了旧将的支持,这为吴国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备晚年进攻东吴时,孙权展现出其独到的用人之道。他对被诬告的大臣诸葛瑾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和宽容,并在危机时刻为其辩解,维护了诸葛瑾的名誉。这样的做法不仅巩固了吴国的内部团结,也为政权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
魏国的曹丕称帝之后,孙权派使臣赵咨出使魏国,曹丕询问孙权的为人。赵咨用一番话道出了孙权的政治智慧:“接纳鲁肃,表明孙权眼光独到;提拔吕蒙,表明他识人有方;获得于禁却不加害,显示他性情仁厚;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凸显他聪明机智;割据三州,虎视天下,显示了他的雄厚势力;暂时屈身于曹丕,表明他方略高超。”这番评价,展现了当时孙权治国理政的高明与内外一致的肯定。
与之相比,刘备则更注重以德服人。刘备在起兵初期,便展现出他不屈不挠、仁义为先的性格。例如,他遇见徐庶时,面对“以德报仇”的建议,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他始终认为要以仁德来赢得人心。在刘备的眼里,“能服于人”是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甚至在临终时,他依旧把“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作为自己的遗训。
刘备的成功不仅来自于他的出身背景——虽然起初家境贫寒,但凭借“皇室血统”和“复兴汉室”的号召,他成功吸引了大量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刘关张的结义中,刘备通过德行赢得了赵云等人的忠诚。
然而,刘备也有失误。在关羽和张飞相继去世后,刘备为了给两位兄弟报仇,陷入了对东吴的复仇之战,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曹操的手段则截然不同,他通过挟天子令诸侯,树立了强大的政治和军事优势。曹操通过奖赏、提拔、金钱和表扬,成功聚拢了大量人心。与刘备的“德行”不同,曹操更擅长通过“政权”来获得支持,甚至不惜使用极端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不过,曹操的强硬手段也为他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曹操曾因“代汉之心”而多次铲除异己,甚至包括孔融和华佗等在内的许多人都未能幸免。而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后,依然延续了父亲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司马懿父子的崛起,形成了魏国的内讧。
至于孙权,他的治国理念则更为感性。他善于通过“感情”来凝聚人心。在刚即位时,他通过试探周瑜来试探忠诚,但很快意识到周瑜的忠诚,他采取了更为宽容和温和的方式来加强对将士们的管理。通过这些手段,孙权成功地赢得了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忠心支持。
孙权与刘备和曹操不同,他的出身并不显赫,父亲孙坚虽在官场上有一定成就,但孙权的成功更多是基于他个人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才能。在面对曹操的压力时,孙权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和背后“偷袭”的方式,夺取了荆州,虽然这种做法带有一些阴谋色彩,但也是孙权的一种智慧。
总的来说,吴国的战斗能力不容小觑。周瑜、鲁肃、陆逊等将领展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而孙权的智谋也不容小觑。然而,吴国在统一三国的过程中,始终未能如曹魏或蜀汉般形成稳定的计划和强有力的领导。在那个复杂的历史时期,三国之间的较量充满了血与火,而吴国的命运最终也因缺乏明确的战略眼光和领导力而未能实现统一。
你怎么看待吴国的历史地位?是否也认为它因为领导层的问题而未能成就伟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