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井泉之子申再望,就父亲调粮出川之事写信给邓小平,后来呢
创始人
2025-09-15 21:03:43
0

1940年,李井泉与肖里相识于延安。次年,他们正式走到了一起,开启了他们的共同人生之旅。二人感情深厚,岁月流转,携手共度了许多难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相继迎来了五个孩子。

有趣的是,李井泉和肖里为孩子们取的名字,都与毛主席的文章或讲话紧密相关,体现出他们对毛主席的敬仰和对时代精神的传承。长子名“黎风”,取自毛主席在延安整风时期所说的“黎明清风”;次子名“清明”,也是源自毛主席在整风时的讲话,含有“黎明清风”的寓意。三子名“巨一”,则来自毛主席在七大会上提到的“巨大统一”;四子名“新桅”,灵感来自毛主席在某次讲话中提到“新中国的桅杆,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最小的儿子名“在望”,这一名字源自毛主席的新年祝词中所说的“胜利在望”。随着时光流转,老五的名字在特殊年代后被改为“再望”,寓意更加深刻,象征着希望与再生。

然而,申在望的名字为什么没有继承父姓,亦有一番故事。成长过程中的申在望,逐渐了解了许多关于父亲李井泉的事迹。特别是关于父亲调粮出川的事,他曾写信给邓小平,要求中央给予公正评判。李井泉的故乡位于江西临川县仓下村,李井泉的家族传统中,普遍以“泉”字辈为主,因此在他的同辈中,有些人也叫“金泉”、“思泉”、“涌泉”等,别具一格。

1960年,李井泉时隔多年回到了家乡。此时,他看到村里的孩子们为了上学,不得不步行很远的路程,心中不免生出忧虑。于是,他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设一所村小的建议。政府批准后,村小的建成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李井泉的关怀不仅体现在教育上,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村里有条河,河对岸有个粮站,早年有一座石桥,但被洪水冲垮,村民只能借助摆渡渡河。1974年,再次回乡后,村民们向李井泉反映了这个困境。李井泉心系乡亲,提议当地政府修建桥梁,桥建成后,得到了村民们的赞扬。

李井泉关心家乡,但对亲属的照顾却极其克制。李井泉的弟弟在战争时期遭遇了国民党的迫害,去世后留下了两个孩子。建国后,李井泉将这两个孩子接到成都读书。两个孩子都未被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李井泉也从未借助职权为亲属谋取利益。

作为四川省的领导,李井泉致力于推动棉花种植。当时,许多人质疑四川的气候是否适合种棉。李井泉亲自实验,并请来了民间的棉花种植专家。那段日子,这位专家成了李井泉家的常客,院内的解放军战士也成了这位专家的得力助手。在四川的棉花种植项目上,李井泉带头推广,打破了四川不适合种棉的传统观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申在望曾经在学校的足球场上看到棉花苗,当他将父亲送去的新品种棉苗带到学校时,表现出了不太情愿的态度。李井泉严厉批评了儿子的态度,认为他思想上存在问题,这件事也导致了申在望原定参加五四青年节入团的计划被耽搁。

随着四川的棉花种植取得成功,李井泉的贡献逐渐得到了认可。而在20世纪80年代,四川的粮食调度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李井泉对此持淡然态度。申在望曾希望父亲写一篇回忆录,阐明一些历史背景,但李井泉明确拒绝了。他召开家庭会议时,再三叮嘱全家人,不准为他写回忆录。

1989年4月,李井泉去世,享年79岁。得知父亲的去世,申在望与家人商议后,决定给邓小平写信,希望中央对李井泉的功过作出公正评价,特别是关于粮食调度的问题,给出明确的说明。邓小平对此事作出了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处理。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李井泉同志生平》的文章,其中对李井泉进行了高度评价,称他为人正直,勇于承担责任,顾全大局。

申在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尊敬父亲。李井泉的战友们在战争年代大多没有子女,因此他和肖里将孩子送给了其他无子的战友。申在望三哥被送给了原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孙志远,弟弟则送给了原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张经武,而他自己被送给了成都市委监委常务委员申国藩。正因如此,申在望才继承了“申”姓。

李井泉忙于工作,很少过问孩子们的学业和生活,他常说:“读书、生活,将来的工作,都要靠你们自己。”李井泉要求孩子们专注于数理化的学习,决不能走从政和经商的路。所有的孩子都非常争气,尤其是申在望的三哥,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取得了两项技术专利。美国方面曾希望留下他并提供高薪,但李井泉却坚持让他回国工作。

申在望回忆,父亲李井泉非常低调,很少与子女谈论自己的革命经历。申在望曾多次询问父亲关于长征的经历,但李井泉始终不愿透露。他认为许多人的回忆录不符合事实,甚至存在夸大自己功绩的情况。李井泉强调,要写历史就要写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烈,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在申在望心中,父亲李井泉永远是那座无言的青山,深深地镌刻在他的记忆中。

相关内容

原创 ...
(一) 在网络上,有许多普通网友对夏朝的存在与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
2025-09-15 13:03:51
张飞被杀之后,为何赵云、魏...
公元221年,蜀汉车骑将军张飞在军营遇刺身亡。这起看似简单的部将叛...
2025-09-15 13:03:34
原创 ...
在苏联的历史长河中,从集体宿舍的简朴共享到私人别墅的奢华独立,这一...
2025-09-15 13:03:32
原创 ...
载沣,这位身处大清帝国末期的摄政王,在他的执政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关...
2025-09-15 13:03:30
原创 ...
1949年3月,渡江战役迫在眉睫之际,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向党中央...
2025-09-15 13:03:30
原创 ...
雪岩的名号,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声名显赫,风光无极。 他凭借商业头脑...
2025-09-15 13:03:20
原创 ...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
2025-09-15 13:03:14
原创 ...
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该...
2025-09-15 13:02:59
山西稷山考古新发现:东周时...
6月1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山西稷山郭家枣园遗址(200...
2025-09-15 13:02:58

热门资讯

原创 国... 1947年10月19日,蒋介石在青岛的一个讲话中提到:“过去所有失败被俘的将领,都有罪恶,未来应该受...
原创 日... 当然!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段落内容和大致字数,同时丰富细节和语义表达。下面是改写后的版本: -...
原创 日... 在日本投降前的最后一刻,皇宫内外的气氛几乎达到极点,东京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混乱。1945年8月15...
热搜预订!6月21日两岸同胞同... 6月21日,2025(乙巳)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将在甘肃天水与台湾新北同时举办,两岸同胞将第1...
原创 1... 当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准备前往科伏努科沃机场,迎接归来的航天英雄时,谁也没想到,他会突然成为一起致命...
原创 明... 头条创作挑战赛中的“土木之变”标志着明朝由盛明转向中明的关键转折点,同时也是明朝由主动出击转向依靠九...
三国是菜鸡互啄还是高手博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困境,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人才。 读历史时我们总喜欢设想,设想如果刘邦、李世民...
原创 别... 前言 吴三桂不造反,就能善终? 别做梦了! 他就是跪在紫禁城门口,把头磕到血肉模糊,也换不来吴家的...
原创 诸... 好的,我已经对文章进行了改写,并增加了细节描述,尽量保持了原文的字数范围。以下是修改后的版本: -...
原创 彭... 1947年5月26日,洛川,西北野战军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室的气氛异常紧张。彭德怀总指挥的脸上布满了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