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特殊历史时期的结束标志着军队与地方的“揭查批”运动的展开。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干部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不仅被降职或免职,甚至还面临关押的命运。
作为昆明军区的副司令员,查玉升对此情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当实事求是,虽然一些干部身上确实存在缺点和错误,但应当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而不应采取过于严厉的处理措施。为了支持军区参谋长朱英,查玉升站出来为他辩护。
朱英曾是一名学生,土地革命后期他加入了牺盟会,并逐渐发展为党员。抗战爆发后,他进入了抗日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115师,担任连指导员,逐步晋升为团参谋长和团长。解放战争后,他被提升为师参谋长和军参谋长,并曾被派往老挝担任大使馆参赞及军长等职务。
在1975年,朱英被提拔为昆明军区的参谋长,这个职位属于正兵团级别。可是在“揭查批”运动中,有人对他提出质疑,要求他调任步兵学校的校长,而步兵学校也属正军级单位。对此,查玉升表示非常不合理。他指出,朱英在1966年后的很长时间内均在老挝任职,并未参与该运动,而且在担任14军军长和军区参谋长期间的表现也都是非常出色,没有表现出任何派系斗争,究竟有什么错误可言呢?
有人认为,把朱英调到步兵学校担任校长实际上是低职高配的决定。对此,查玉升反驳道:“正兵团职的干部怎么可能出现这种高配低职的情况?谁见过这样的事情?如果他真的有什么问题,大家请说出来。”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朱英曾担任14军军长,而查玉升自1953年起也在14军担任过多个关键职务,担任过副军长、代军长和军长,显然对14军出身的将领是怀有一定的情感的。而朱英调任军区参谋长后,与查玉升在司令部的工作更是紧密联系。
或许外界会觉得查玉升的立场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因为他为一些干部鸣不平,结果在1978年军区代表大会上,他未能当选为常委。尽管他担任军区副司令,但显然已不再是核心决策成员。甚至还被安排去党校学习,而那时候前往党校的多是一些在运动中曾犯过错误的干部,难道仅仅因为他为他人仗义执言就受到了这样的对待?
在西南边境反击战前夕,查玉升在北京参加了总参的一些重要会议,随后他重新被补充为军区常委,并跟随新任司令杨得志返回昆明工作。看在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的调整上,1977年上级决定将孙干卿调任军区参谋长,而因此朱英之职也随之卸任,不久后又被平调至广州军区担任司令部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