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日益临近。在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毛泽东召见了当时担任北平市长的叶剑英。叶剑英原以为这是一次例行的工作汇报,特意准备了大量材料。然而,毛泽东突然问他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想不想衣锦还乡?”这一问令叶剑英顿时茫然不解。他脑海里浮现起22年前在广州参加起义时的情景,那时他还是一名年轻的革命战士。如今,国家即将诞生,他已在北平肩负重任,毛主席为何会突然提及“衣锦还乡”?这是否意味着要他回广东任职,抑或另有所指?叶剑英的心中充满了疑问和期待。毛泽东接下来的话,更令他既激动又忐忑不安:这次召见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重大的使命和战略布局?
1949年初,叶剑英被任命为北平市长。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都虽文化底蕴深厚,却因连年战乱而满目疮痍。他上任后首要任务便是整治天安门广场堆积如山的垃圾。那时,天安门广场已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庄严与气派,堆积的垃圾重达20多万吨,甚至覆盖至附近房屋屋顶,占据了街道空间,与巍峨的城楼相映成趣。天安门城楼成了老鼠和野鸽子的乐园,砖铺路面上覆盖着厚厚的鸽粪,杂草随风摇曳。行人经过时,惊起成群野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腥臭味。叶剑英深知,这不仅是市容问题,更影响即将举行的开国大典的庄严氛围。他亲自主持成立了由党政军民学商等多界代表组成的垃圾清理委员会,并在动员大会上郑重宣告:北平要向垃圾“宣战”。
在叶剑英的带领下,北平市民同心协力,昼夜不停地清理垃圾。推车、板车、三轮车乃至军用卡车齐上阵。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天安门广场焕然一新。7月7日,广场成功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12周年暨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大会,毛泽东亲临现场,为这项艰巨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除了清理广场垃圾,叶剑英还积极筹备开国大典的场地布置。他多次与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实地考察,权衡各方利弊。最终,经过周恩来拍板,确定天安门广场作为开国大典的举办地。这一决定不仅为盛大典礼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天安门广场成为国家象征埋下了重要伏笔。
在保障北平社会治安方面,叶剑英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他着力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严厉打击黑市投机,整顿社会秩序。在他的带领下,北平治安逐步好转,市民生活日趋安定安宁。
民生问题亦为叶剑英所关注。他发动“生产自救”运动,鼓励失业工人和知识分子投身生产劳动。同时,积极推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确保城市居民的基本粮食供应。
文化教育同样得到重视。叶剑英支持北平各大高校复课,鼓励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还推动了扫盲运动,致力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正当叶剑英全力以赴处理北平事务时,毛泽东突然召见他。面对“想不想衣锦还乡”的问题,叶剑英难以捉摸其深意。他回顾自己在北平的成绩,感到自豪之余,也意识到即将迎来新的挑战。
在香山双清别墅的会谈中,毛泽东向叶剑英描绘了全中国解放的宏伟蓝图。首先,毛泽东详细介绍了歼灭国民党重要将领白崇禧部队的计划。白崇禧的军队对新中国的建立构成了严峻威胁。
毛泽东提出一项创新的战略思路:采用远距离包围迂回战术。核心是避免正面硬碰硬,而是通过巧妙部署,切断敌军退路和补给线。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减少我方伤亡,还能有效瓦解敌军士气。
具体方案是将主力分为数路,从不同方向对敌人发起进攻。一部分部队正面牵制敌人,吸引其注意力;其余部队则从敌人侧翼和后方迂回包围,形成合围之势。此立体化作战模式保证了战略主动权,将敌军逼入被动。
毛泽东特别强调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须充分利用地下党和群众力量,准确掌握敌情,做到知己知彼,确保百战百胜。
随后,毛泽东转向广东解放的重要性。他指出,广东是南方经济重镇,也是海外华侨联系的重要纽带。解放广东不仅切断国民党与海外势力的联系,还将为新中国赢得更多国际支持。
毛泽东着重谈及广州的战略地位。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历史文化深厚,是南中国的工商业核心及交通枢纽。控制广州,便掌握了华南地区的经济命脉与政治中心。
此外,他还提到解放广东对实现全国统一的意义。只有彻底解放广东,才能为解放海南岛和台湾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
在这宏伟蓝图中,毛泽东对叶剑英寄予厚望。作为广东籍高级将领,叶剑英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这些都将成为顺利解放广东的重要资源。
毛泽东宣布中央决定让叶剑英主持华南分局工作,统筹两广地区事务。这不仅是对叶剑英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的深切信任。毛泽东希望他发挥优势,带领部队解放广东,解放后迅速恢复经济发展。
谈话尾声,毛泽东特别叮嘱叶剑英妥善处理港澳关系。他指出,当前首要任务是解放广东,但同时也要为未来收复港澳做好准备。叶剑英需在工作中兼顾港澳因素,既防止敌对势力借港澳作乱,又为和平解决港澳问题创造条件。
这次会谈使叶剑英深感责任重大,誓言不辱使命,尽全力完成党中央交付的任务。
中央正式任命叶剑英为华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兼华南军区副司令员后,他开始着手准备回广东的工作。这一任命不仅肯定了他的能力,也体现了中央对广东解放工作的高度重视。
叶剑英首先有条不紊地交接北平工作。他召集市政府各部门负责人,详细汇报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在一系列交接会议上,他强调继续推进城市清理、维护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亲自介绍北平市主要干部,确保新旧班子平稳过渡。
同时,叶剑英制定了接管广州的具体策略。深知广州作为国民党重镇,接管任务艰巨,他组织专门小组,全面收集分析广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情报,为制定接管方案提供依据。
他特别关注广州经济结构和社会构成的特殊性,提出“稳步推进、分类处理”的接管方针,强调既要坚决打击反动势力,也要保护和利用现有经济资源和人才。
军事上,叶剑英与陈赓、邓华等高级将领多次商讨广东解放方案,涵盖兵力部署、进攻路线和后勤保障。他提出充分发挥广东地下党力量,在军事行动前发动群众,为解放广州营造良好局面。
这些会议还制定了应对突发状况的预案,比如若国民党残余顽抗,如何处置;敌方破坏重要设施如何防范。这些周密计划为后续行动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针对广东特殊情况,叶剑英注意到几点关键问题。首先是广东与港澳的紧密联系。他强调接管广州后必须建立有效边境管控,防止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同时保持与港澳正常经贸往来,为未来和平解决港澳问题创造条件。
其次,广东华侨众多。他提出制定专门政策,争取海外华侨支持,鼓励他们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这既促进经济发展,也扩大国际影响。
第三,广东地方主义较强,叶剑英主张尊重地方特色,团结各方力量,提出“广东人治广东”的口号,大量启用本地干部,赢得群众支持。
准备工作接近尾声时,叶剑英召开总结会议,强调解放广东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任务。要军事上击败敌人,政治上争取群众,经济上快速恢复生产,三者结合才能巩固政权,实现真正解放。
会议后,他反复检查各项准备,从北平到广州,从军事部署到政策制定,每一环节细致入微。尽管挑战重重,叶剑英已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回乡之路。
1949年10月14日,随着解放军进入广州的消息传出,叶剑英率领精干工作队于16日抵达广州。虽然国民党政权仓促撤退,城市接管仍面临多重挑战。
叶剑英抵达后第一站是中山纪念堂,在这座革命先烈精神象征前,他向工作人员发表简短有力讲话,强调接管广州是政治使命,要以高度责任感迅速恢复秩序,稳定民心。
随后,他迅速展开接管工作,召集留守市政府人员了解情况,明确只要非国民党顽固分子,原工作人员可继续任职。这既保证了管理连续性,也赢得公务员支持。
民生问题成为重点。叶剑英发现广州粮食严重短缺,立即组织清点粮仓并协调调运,同时恢复市场交易,稳定物价,遏制粮食投机,保障市民基本生活。
经济方面,他推行“保护私有、鼓励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