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第21篇和大家见面了。
关于长平之战到底打了多久,历史上有不少不同说法。有人认为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也有人说只打了一年,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半年之内就已分出胜负。
关于秦赵双方参战的兵力,也有多个版本,各有其历史依据和资料支撑。小步没有能力判断哪种说法绝对正确,只能选择一个较为广为人知的版本作为本文依据。
本文采用的版本是:秦军60万,赵军45万;而时间线则采纳“三年说”,即公元前26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260年这段三年时间。
小步把这场著名的“长平之战”划分为四个清晰阶段来讲述。
不论长平之战具体起点为何,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基本已经确定,那就是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郡,也就是今天河南沁阳地区。
我们先来看下地图:
多年战火纷飞,在秦国强大铁拳的重压下,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几乎已被打得体无完肤。其领土呈现出奇特的“哑铃”形状——主力地区在黄河以南,以新郑为都,而另一块领地分布在黄河以北,这正是历史上的上党郡。
连接南北两部分的“哑铃柄”,就是野王郡。这样的地理形态防守极其困难,换做谁来守守不住。
因此,秦军一旦攻占野王,就彻底将韩国领土割裂成两块,南北断绝联系,首尾不能相顾。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写道:“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韩国桓惠王立刻意识到局势危急,认为上党必定守不住,急忙派人向秦国赔罪求和,示意可以将上党让给秦国。
原本秦韩双方交易谈妥,秦国准备收编上党,没想到突然出现了变数。
上党郡守冯亭是个刚正不阿的男子汉,看不惯秦国的咄咄逼人,决心自己掌控局面。他与百姓商量后认为:如果上党直接归秦,那么百姓就成了送给秦国的“礼物”,将来必定得不到好待遇。
不如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实力尚强,能抵挡秦国的进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记载:“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这便引出了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时刻。
赵孝成王接到消息后,召集平阳君与平原君商议:眼前这块“送上门”的大礼到底要不要接?
两位大臣的意见截然不同。
平阳君认为上党是一块烫手山芋,不值得贪图这点小便宜。他怀疑冯亭有自己的算盘,是想用这块土地引诱秦军攻向赵国。
平原君则持相反看法,认为占领一座城池代价巨大,如今却能“0元购”17座城池,岂能轻易放弃?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
赵孝成王偏向于接受,但也心存疑虑:“若秦国真的发起进攻该如何应对?”
平原君安慰他:“不用怕,有廉颇这老将军顶着呢!”
赵孝成王终于打消疑虑,爽快答应:“那就接了!”
于是,赵国正式接收上党。
而秦国和韩国却懵了。
赵王宫中这段争论与随后的惨败,成为后人批评赵王和平原君贪心的口实。
有人说:都是他们贪图小利,惹怒了秦国,导致长平惨败。
如果当初听了平阳君的话,或许就不会有如此惨烈的结局。
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赵国不接上党就真的能躲过这一劫?
事实上,这绝非赵国能左右的选择,而是秦赵间无可避免的战略冲突。
我们之前分析过,在《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一文中提到,如果让秦国占领上党,赵国会陷入多么被动的境地。
此刻,赵孝成王面对的是两杯苦酒:
第一杯是接收上党,直接激怒秦国,可能引发战争;
第二杯是不接收,秦赵边境将退缩至太行山脉,邯郸将成为秦国随时可攻的软肋。
如果你是赵孝成王,如何选择?
只要有一点骨气,就算上党是个麻烦的烫手山芋,也必须咬牙吞下去。
自古燕赵多豪杰,赵国的勇士们岂会畏惧挑战?上党在手,战斗开始!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赵孝成王欣然接受上党,任命廉颇驻守长平以确保稳固防线。
为何不直接派兵驻守韩上党?
因为时间太短,赵国尚无法迅速完成土地丈量、粮草调配、官员任免及民心安抚等复杂工作。
若秦国暂时不动作,给赵国消化整合上党时间,赵国便能建立坚固防线;一旦秦军进攻,廉颇在长平镇守,西线防御便不会崩溃。
这显示赵孝成王的战略部署非常稳健。
那么秦国如何应对?
对秦昭王而言,长平之战前的二十多年,他在与赵国的较量中几乎一无所获。
“完璧归赵”、“渑池之盟”都让秦国颜面扫地,被蔺相如狠狠挫败。
这些面子上的失利尚可忍受,但“阏与之战”十万秦军被击溃,上党又被赵国截胡,这让秦昭王痛失大好局面。
可以说,秦昭王是扫码付款,却被赵孝成王抢先收货。
如果秦昭王能忍,这还谈什么六国扫平大业?
《史记·秦本纪》:“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
简洁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大事:
这一次,秦国不仅仅是小打小闹,而是下了血本,准备在上党打一个翻天覆地的战役。
《史记·秦本纪》继续记载:“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王龁这位重要将领出场,显示秦昭王对上党事关重大,绝不打算轻易罢休。
赵国则正确应对:守住韩上党能守就守,守不住也不必过于悲观。
廉颇在长平迎接转移来的百姓,强化赵国实力。
此时,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结束。
秦国掌控了上党郡西半部,赵国则在东半部长平布防。
从秦昭王角度看,丢脸花了大力气,只拿下个空壳上党,绝非心甘情愿。
于是,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王龁在夺得上党西半后,没有停步,继续东进,目标直指长平。
守长平的廉颇,成为秦军进攻的坚实屏障。
说起廉颇,大家通常只记得他“负荆请罪”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典故,仿佛他一出场便是年迈老将。
而且长平之战以防守见长,让人印象中廉颇就是一位防御大师。
但谁生来就是老头呢?年轻时廉颇可是名震诸侯的猛将。
他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活了八十多岁。长平之战时他近七十岁,的确是老将,但绝非无用之人。
回看他壮年时的战绩: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出征齐国大获全胜,攻占阳晋,官拜上卿,勇名远扬。
随后的几年中,他多次攻打齐国、魏国,多次获胜,攻城拔寨战无不克。
《史记·赵世家》更详尽记载他连年对魏国的攻势与胜利。
由此可见,廉颇不仅仅擅长防守,还是攻守兼备的猛将。
遗憾的是,长平之战过于出名,让人只记住他防守的一面,忽视了他的全能。
类似情况的还有三国时期的曹仁,咱们三国系列再细说这位盾牌大师。
廉颇抵达长平后,迅速利用地形,构筑起三道严密防线,呈“川”字形布局。
第一道防线是西营垒防线,位于丹水西侧,守卫重点包括光狼城和南北漳城,是秦军面临的最前线。
第二道防线是丹水防线,位于丹水东侧,地理位置极为关键,廉颇充分发挥丹水河流优势,筑起难以逾越的屏障。
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这不仅是赵国最后的防线,也是赵军粮草运输要道,一旦失守,秦军便能穿越太行八陉,直取赵国都城邯郸。
真正的长平大战精华阶段,就从这里开始。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军攻下上党后继续东进,向廉颇防线发起猛攻。
第一道防线西营垒没能坚持太久,三个月内被王龁攻破,赵军多位将领被斩。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