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1年十二月,南宋的都城临安,静谧的西湖边。
一夜之间,漫天雪花纷飞,待到天明时,整个天地已经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天地间一片茫茫,仿佛重新陷入了混沌的原始状态。
风雪交加中,一队人马缓缓走来。队伍中领头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他面容刚毅,眉宇间透露着英气,几缕长须在风中飘荡,两鬓却已斑白,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他正是那个南宋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心中明白,他那传奇般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他一生都在为国家抗争,背负着“精忠报国”的誓言,曾在黄河之畔高唱《满江红》,他的军队所向披靡,甚至让昔日不可一世的金军都陷入了低迷。
然而,现实却充满了残酷的讽刺:不久前,他还奋战在前线,誓要直捣黄龙;转瞬间,皇帝却将他囚禁起来,准备结束他的生命。
此刻,他选择了放弃抵抗。想要取他性命的,正是他曾誓死捍卫的朝廷。他失去了斗争的动力与信念,决定绝对服从。他要像圣徒一般,平静地接受这桩千古奇冤,也许这就是他的殉道之路。
临死前,他发出一声怒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坚信正义与光明终将显现。
而他的身边,世人的反应却耐人寻味。
奸臣秦桧坚称这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
主战派名将韩世忠愤怒质问:“相公,‘莫须有’这三个字,如何能服众?”
金人得知岳飞已死,纷纷庆祝,称此举确保了南宋与金国和议的稳定。
宋高宗赵构的态度却颇为暧昧。其继任者宋孝宗赵昚则给予公正评价:“卿家冤屈,朕已知晓,天下人皆明其冤情。”
岳飞为何身陷囹圄,遭此冤屈?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秦桧陷害,有人说是太子权力斗争,有人认为是触怒了皇帝。其实,若将此事置于宋金和谈的整体背景中,便能明了一二。岳飞之所以能够北伐,源于赵构在宋金和谈中失败,为争取谈判主动权而不得不采取的策略。岂料岳飞如天降神兵,创造罕见的战场奇迹,却也激起了赵构的忌惮和金国的恐惧。为维持南北势均力敌,主战派岳飞的牺牲成了双方和谈的重要筹码。
那么,在宋金和谈的大背景下,岳飞真的有可能成功北伐吗?为何一代英雄却遭遇了千古奇冤?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一探究竟。
秦桧最初是个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
年轻时,他最喜欢的事就是上奏皇帝,直言不讳地主张不能对贪婪凶残的金军妥协,要勇敢对金国说“不”,即使成为朝中孤家寡人也在所不惜。他绝不会接受割地求和、结交金使等屈辱行为。
然而,1127年,秦桧随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俘虏,在金国生活了整整三年。这三年,让他彻底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实力悬殊面前,道义一文不值,保全性命才是最重要的。自此,他迅速转变立场,摇身一变成为铁杆主和派。
回到南宋后,秦桧与赵构一拍即合。南宋当时的对金策略是边抵抗边谈判,但在秦桧的建议下,赵构决定放弃抵抗,一心讨好金人,想以此求得安稳。
然而,过度讨好也带来了副作用:金人变本加厉,贪得无厌,主战派将领们极度不满。
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开始,赵构与秦桧不顾朝野反对,执意与金国签订了毫无底线的投降协议,甚至提出让南宋向金国称臣。
赵构和秦桧这招下得极狠,哪怕“举朝无人从之”,他们也毫不在意。
一些大臣看不过眼,严厉劝谏:“万一陛下逆天而行,屈身敌国,祸患难测,后果不堪设想!”
话已至此,基本摊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朝中无人支持,只能眼睁睁看戏。
俗话说得好,“舔狗舔到底,一无所有”。果然,灾难随之而来。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上旬,刚签订两年的无底线和议被金兀术撕毁,金军大举南下,企图重新争取更优厚的条件。
赵构和秦桧颜面扫地,民心尽失。眼看金兀术兵临城下,赵构为了保住皇位,不得不重新组织抵抗,向各地发出急召令。
位于鄂州(今湖北武昌)大营的岳飞,是坚定的主战派,数年筹备北伐大业。赵构仓皇中发出的诏书,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战机。
岳飞率领大军疾驰向北,违抗皇命,直指金军主力。
其他宋军见状大惊失色,强大的金军也摸不着头脑。双方都充满疑问:以步兵对抗骑兵,以疲弱的宋军抗击彪悍的金军,岳飞究竟打算做什么?
岳飞曾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33岁的他已步入中年,却依旧满怀雄心壮志。
在宋朝,选择从军意味着坎坷与不易。
据不完全统计,岳飞参与过六十多场大型战役,小规模战斗更是数百次。
尽管屡建奇功,1132年29岁时被任命为从五品中卫大夫(相当于副厅级),但在以防御为主的宋朝将领中,岳飞显得格外不同。
他曾上奏批评宋高宗“只守不攻”,主张大兵团集中作战,统一指挥,以求一举取胜。
显然,这些理念触碰了皇帝忌讳:
宋朝一向分散兵权,因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阴影,皇帝害怕权力过度集中。
远攻战略与宋朝“攘外必先安内”的防御方针背道而驰,皇帝宁愿用金钱买和平,也不愿意战斗。
因此,岳飞虽热血沸腾,却始终没有真正施展的机会。
然而,进入中年的岳飞渴望扬名立万,决心完成北伐大业,实现君王天下之志。
他开始不顾圣旨,自行招兵买马。绍兴五年(1135年),平定了杨幺割据势力后,接连收编了农民起义军及地方武装,至此,岳飞麾下兵力达十万之众,成为南宋最大、最强悍的军队。
经过多场战斗,收复了邓州、襄阳、随州等襄阳六郡,基本打开了进军中原的大门。
那年,33岁的岳飞登高远望,满怀壮志,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满江红》。
尽管已步入中年,但北伐大业似乎遥遥无期,英雄迟暮,美人凋零,令人唏嘘不已。
终于,时机来临。1140年,赵构发布抗金诏书,岳飞欣喜若狂。
但抗金对他而言远不止解恨这么简单。
《宋史》记载:“绍兴十年六月甲子,遣司农少卿李若虚诣岳飞军谕旨班师,飞不听。”
赵构见岳飞行军逐渐北上,隐隐感到不安,紧急下达召回命令。
正如电影《战狼2》开场,面对挑衅即使上级喝止,拳头早已挥出。军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高于一切。
岳飞中年坚毅,认定目标全力以赴,绝不回头。
当时金国经历内乱,宋金实力对比逆转,金军南侵攻势受阻,濒临崩溃。
此时若不出手,良机将逝。岳飞不惜违抗诏令,毅然北伐!
他誓完成自己乃至许多宋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开创一场震惊天下的战争传奇。
从形势看,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极有全胜可能。
他犹如天降神兵,屡次大破金军,令金人震惊。
初期,金军试图围歼岳家军。岳家军兵力约七八万,金军则投入约二十五万重兵。
然而,战争进展完全出乎金军意料。
当年秋,北宋四京中三京已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民间义军风起云涌,百姓夜间披衣监听风声,使金国华北统治摇摇欲坠。
金军从猛虎沦为“HELLOKITTY”。
郾城之战中,岳飞以步兵用麻札刀砍断马腿,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金兀术深感绝望:“自海上起兵以来,皆以此胜,今已无望!”
金军士气低落,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北伐初期目标是收复两河和陕西,后来战局大好,目标升至夺回燕云十六州,赶走金军出塞外。金国内忧外患,契丹、蒙古纷纷反叛,兵力不足,岳飞豪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绝非虚言。
宋朝其他将领表现平平,吴阶四战败两场,韩世忠四战败三场,刘琦一战勉强取胜,而岳飞九战仅失一场,战绩最为辉煌。
正是在岳飞带领下,南宋才得以保住半壁江山,中华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