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的意思是,若一个人注定要担负重大责任,那么在这个过程之前,他必定会经历种种磨砺,承受内心的痛苦与身体的劳累。对于一个人能成就伟大事业的历程,往往是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宋真宗赵恒的故事,他在历史上是个令人敬仰的帝王,然而他的登基之路,堪称坎坷而充满挑战。
后世对宋真宗的评价,主要源自元代史官脱脱的记载——“真宗真悟之主”。这位被后人称为明君的帝王,他的继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在正式登基之前,遭遇了无数的考验。就算是要确认皇帝身份的关键时刻,也不是没有阻力,甚至连宰相也需要亲自干预,方能确保他登上帝位。
赵恒出生于乾德六年十二月初二,地点是东京开封府。他是赵光义的第三子,母亲是赵光义的一位小妾,与赵恒的长兄赵元佐同母。中国古代社会长幼有序,特别在家庭中,长子往往最受宠爱,因此赵元侃作为第三子,似乎没有显赫的命运。然而,赵元侃从小便展示出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领导气质,他外表英俊、聪慧过人,还常与同龄的王子们玩起“打仗”游戏,且总是自封为元帅,这种特质引起了祖父宋太祖的关注。宋太祖认为赵元侃虽年幼,但已经展现出未来帝王的风范,于是将他接入宫中培养。可见,三岁见老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宋太祖定然看中了赵元侃的潜力。
公元976年,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庙号“太宗”。继位后的第一项大事,便是选择继承人。在古代社会,继位继承的原则往往是按长子优先的规则来决定的,因此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本应理所当然地成为太子。然而,赵元佐的命运却因一场悲剧发生了改变。由于怀疑自己的挚友赵廷美被陷害,赵元佐不仅未能救下赵廷美,反而因无法平复内心的愤怒而逐渐精神崩溃。赵元佐的行为愈发失常,甚至曾因小事纵火烧毁宫殿。面对这一切,太宗不得不忍痛废除赵元佐的太子之位。
赵元佐的废除,为赵元侃的太子之路铺平了道路。然而,赵元侃并未能马上继承太子之位,直到赵光义的次子赵元僖于公元992年去世,赵元侃才正式被立为太子,并改名为“恒”。三年后的997年,经过多年的征战,宋太宗赵光义因箭伤复发最终去世。赵恒本应继位,但他的继位之路充满了波折。
在赵光义去世之际,宫中大权一度被宦官王继恩所掌控。王继恩原是宋太祖的内侍,在太宗继位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他的支持帮助太宗最终登上帝位。虽然这一事件在后人眼中颇有争议,但我们暂且不论。王继恩通过自己的权力网络,试图通过联合参知政事李昌龄和知制诰胡旦废除赵恒,将赵元佐立为新帝。此时的赵元佐已然疯癫,王继恩之心,路人皆知。他希望通过赵元佐的傀儡身份来实现自己的权力野心。
幸运的是,吕端,朝中一位深得人心的能臣,察觉到了王继恩的阴谋。吕端一生效忠三位帝王,虽曾身居高位,但一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且远离权利争斗。在赵光义去世后,吕端依然坚持忠诚于国家,而不是依附于权势。虽然他的行为在当时看似不合时宜,甚至被人戏称为“糊涂”,但宋太宗早已识得他为忠臣。太宗曾评价吕端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是一种睿智的评价。
吕端在得知王继恩密谋篡位后,立即采取行动。他将王继恩软禁在自己府邸,并严加看管。同时,吕端亲自前往朝堂,面对皇后,果断地反驳了她支持废立的言论。吕端甚至质问皇后,为什么违背太宗生前的旨意,因为太宗明确指定赵恒为继承人。在吕端的强硬态度下,皇后无法再坚持自己的立场。
随后,吕端组织朝中重臣,最终顺利确保了赵恒的登基。在这一关键时刻,吕端无畏地冲破了种种阴谋,确保了宋真宗的继位,而这一切的成就,得益于吕端深思熟虑的预见和果断的行动。
当宋真宗终于顺利登基时,吕端并未立即跪拜,而是亲自上殿确认了皇帝的身份,确保一切无误后,才带领群臣恭敬跪拜。宋真宗登基后的首要任务便是清除那些有权谋之心的佞臣。王继恩等一干人等最终下狱,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作家罗兰曾在《知足》一书中说道:“幸运的背后总是靠自身的努力在支持着。一旦自己松懈下来,幸运也就溜走了。”宋真宗的登基之路充满波折,作为第三子,他本不应该成为太子。然而,他并未因命运不公而沉沦,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成为了大宋的帝王。在他的成功背后,吕端等忠臣的辅佐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宋真宗的成功,不仅仅是命运的垂青,更是他通过坚韧不拔的奋斗赢得的机会。而吕端,作为他背后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反观王继恩,这位曾辅佐宋太宗的老臣,在太宗去世后,竟然图谋背叛,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