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孙立人被调离新一军,改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长官职位由杜聿明担任。孙立人这一副长官身份显得颇为尴尬,因为另一位副长官郑洞国才是真正得到了杜聿明的信任和重用。自从蒋军进入东北后,孙立人与杜聿明及郑洞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关系十分紧张。
孙立人所任军长的新一军,实际上是由原“新一军”拆分出来的部队。1942年10月,驻印度的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与新22师(师长廖耀湘)合编为新编第一军。当时军长最初定为邱清泉,邱清泉甚至提前选定了军部的骨干班子。然而,鉴于邱清泉性格较为刚烈,蒋介石担心他赴印后会与英、美军发生摩擦,在杜聿明等人的推荐下,决定由老成持重的郑洞国担任首任军长。
到了1944年,新一军迎来重大调整。首先,新30师被空运加入新一军序列。随后,新22师划出,成立新6军,师长廖耀湘升任军长。新22师分离后,空运来的50师补充进新一军,重新组建的“新一军”主要领导架构为:军长孙立人,新30师师长唐守治,新38师师长李鸿,50师师长潘裕昆。唐守治和李鸿均为孙立人的老部下,而50师原属54军,该军被视为“土木系”力量。
在新一军缅北反攻战役中,取得的大部分战果是在军长郑洞国、师长孙立人、廖耀湘等人共同指挥下获得的。尤其是廖耀湘领导的新22师表现出色,丝毫不逊色于孙立人的新38师。虽然孙立人在缅北战场上表现不俗,但不少网络文章将全部功劳归于他,显然对其他将领的贡献有所忽视,这种偏颇是不公正的。
1946年3月,孙立人的新一军进入东北。4月中旬,蒋军对四平展开猛烈攻势,四平保卫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郑洞国作为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亲自到前线指挥新一军作战。为何新一军由郑洞国指挥?因为当时孙立人尚在国外,先是在英国伦敦接受授勋,随后赴美国参加军事参谋团会议。蒋介石对此极为不满,多次发电催促孙立人尽快返回,亲自指挥新一军。
1946年5月15日夜,孙立人终于抵达新一军军部,从郑洞国手中接过指挥权。此时四平战事已持续一个多月,新6军和52军攻占本溪后赶来支援,杜聿明可调配的兵力大幅增加。东北民主联军于5月18日晚撤出四平,蒋军成功占领。
蒋军占领四平后,孙立人与杜聿明、郑洞国之间的矛盾开始激烈爆发。杜聿明制定的作战计划是:陈明仁的71军(不含88师)主力担任左路,向西推进占领郑家屯(今双辽市);新1军、新6军及71军的88师组成中路部队,沿中长铁路挺进公主岭,进而占领长春;青年军207师和52军195师组成右路,向辽源和梅河口推进。可以看出,杜聿明将重点放在中路部队上。
然而,在三路作战部队中,新一军的行动最为迟缓。杜聿明多次电催新一军前进,孙立人则以“部队伤亡惨重,需紧急休整”为由推迟行动。作为杜聿明副手的郑洞国一直奋力督促各部队推进。杜聿明抵达东北后,因肾病严重曾入北平中和医院治疗,指挥权暂由郑洞国代理,郑洞国在东北蒋军中威信颇高。
杜聿明不断催问新一军迟缓原因,郑洞国不得不坦白上报:“新1军军长孙立人拒绝调遣,我无法指挥,新6军和88师已出发,而新1军主力仍按兵不动。”据郑洞国回忆,杜聿明听后勃然大怒,急忙驱车赶往郑洞国指挥所,两人商谈片刻后一同前往见孙立人。
杜聿明是东北蒋军最高军事长官(虽然熊式辉名义上为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但实际军事权力由杜聿明掌握),郑洞国则是新一军的前任军长。然而,无论杜聿明和郑洞国如何反复劝说,孙立人始终坚持部队因消耗巨大,无法快速机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争论毫无结果,杜聿明终于大怒,严厉命令道:“孙军长,新1军必须按令迅速前进,否则长春攻不下,出现问题你负责。”
孙立人怒目相向,虽然在郑洞国调解下口头答应,但杜郑二人离开后,新一军行军速度依旧缓慢。5月23日,蒋军攻占长春,而新一军主力仍在途中,杜聿明大为恼火。
为挽回战局,东北民主联军发动鞍海战役,实行“南拉北打”策略。5月25日攻占鞍山,28日开始向海城进攻。海城守军为滇军60军184师,师长潘朔端不断向杜聿明发出求援电报。杜聿明急电孙立人要求新一军增援,孙立人再次拒绝,称部队需再休整三天。
此时,蒋介石正亲临东北视察,身处沈阳。孙立人干脆绕过东北保安司令部,直接向蒋介石申诉,获得批准新一军休整三天的请求。待新一军休整完毕准备前往救援时,潘朔端在海城宣布起义,成为东北蒋军中首位叛变将领。
海城起义后,杜聿明受到滇军将领的责问,指责其“见死不救”。随后,杜聿明与孙立人矛盾愈发尖锐,双方相互指责,最终孙立人被调离新一军,潘裕昆接替军长职务。
杜聿明与孙立人在东北的争斗,两人各执一词。杜聿明指责孙立人骄傲跋扈,不服从指挥;孙立人则批评杜聿明指挥软弱,“畏首畏尾,错失良机”。作为旁观者和第三方的郑洞国,在回忆录中为杜聿明辩护。有人质疑郑洞国的评价因其与杜聿明私交甚好而偏颇,但从郑洞国为人看,他为人诚实,在回忆录中对关麟征及其他军长的评价均相当公正。
郑洞国在抗战初期曾在关麟征部任师长,受到排挤不公,最终愤而离开,但在回忆录中对关麟征领导52军在台儿庄会战中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显示其公正无私。整体上,郑洞国对人事评价保持平和,唯独在孙立人问题上有所批评,言辞较为严厉,可信度较高。
1947年8月,孙立人在挂名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数月后,彻底离开东北,调往南京任职,他与杜聿明之间的恩怨至此画上句号。
参考资料:《杜聿明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