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故城坐落于滕州市区西南约五公里的地方,现属于滕州市姜屯镇的滕城村。滕国在周朝时期是一个小型的侯国,方圆约五十里,是由周武王姬发的第十四个弟弟姬绣封为国君,称为滕叔绣。该国历史悠久,共有23位国君统治,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历史,最终在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宋国所灭,成为历史的尘埃。
尽管滕国国小,但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却未遭到强国的吞并,反而赢得了“善国”的美誉,声名远扬,被称赞为“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这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奇迹。滕国以其英俊的滕文公而闻名,传说他在担任太子时期,曾两度途径宋国的都城彭城,拜访了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向其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对滕国赞誉有加,他表示,“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也”,这句话无疑为滕国的声望增添了光彩。
由于国小力量薄弱,滕国的都城也相对较小,现今的姜屯镇分为东滕城村和西滕城村,而这里正是滕国故城的遗址范围。根据史料记载,滕国故城周长二十里,分为两重城墙,其中外城呈略方形,考古测定显示外城实际周长仅为五公里。内城则被称作子城,形状也稍呈方形,虽声称有十里之长,但考古结果显示其实际周长不足三公里。
在内城区域现今的东滕城村里,有一个名为文公台的高台,位于内城的东北角。据传该台是滕文公效仿周文王修建灵台时所筑,旨在与民同乐。明代万历年间,在这个平台上建造了真武庙,庙宇的左側和右側均镶有清代朱榜秀才魏积查的砖刻楹联,其中有一句写道:“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这是对滕国历史的生动见证。此外,文公台东侧还有“文昌阁”、“吕祖阁”、“功德祠”以及“休息祠”等名胜古迹,因此这里常常被称为“滕城庙”。
1992年,滕县对文公台及其上的庙宇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如今这里作为滕国故城的开放景区,入园票价为10元。文公台上供奉着滕文公的雕像,还有一些从附近出土的石刻文物。站在台上往北望去,依稀可以看到内城残存的夯土城墙,高度只有一米多。这次我探访滕国故城遗址时恰逢下雨,无法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不过,故城内外的双重城墙上,仍保存着不少夯土的构建遗迹,显示出昔日的辉煌与岁月的痕迹。(鲁70,第一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1月27日)
本页的图片、文字和视频均为“乌何有之乡大树上”的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用于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