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储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出生于广东顺德。成化十四年,他以会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随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兼任司经局校书,并负责辅佐皇太子朱祐樘诵读经典,深受朝廷重视。
到了弘治四年,梁储被提拔为翰林侍讲,后来改任翰林洗马,主要任务是在东宫辅佐皇太子朱厚照读书,协助其学业与治国理政的准备工作。
随后,梁储官运亨通,先后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最终在正德二年十月,他被晋升为吏部尚书,主管皇帝诏令的起草和詹事府各项政务,权力和地位达到了巅峰。
正德四年,由于之前参与编修的《大明会典》被权宦刘瑾挑出细微错误,梁储被贬为吏部右侍郎。但不久,他参与编修的《孝宗实录》完稿,使他得以恢复礼部尚书职务,重返朝堂核心。
为防范梁储权势,刘瑾将他调往南京任吏部尚书,意图将他排挤远离中央。但刘瑾被杀后,武宗皇帝重新任命梁储为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召入内阁参与国政。
正德十年十月,内阁首辅杨廷和因家中守丧,梁储临时接任内阁首辅,升任少师、太子太师及华盖殿大学士。在任期间,他曾严肃劝谏武宗皇帝,反对大规模修建宫殿,主张节俭治国。
次年春天,由于皇位继承人尚未确定,梁储曾上书建议从宗室中挑选储君,安排其进京居住,但此建议未获采纳。武宗皇帝迷恋化装出行,梁储多次劝谏无效,眼见朝政日益混乱,他感到力不从心,屡次催促杨廷和尽快归朝。
杨廷和守丧完毕返朝后,主动让出首辅之位,转任内阁次辅。正德十三年七月,受江彬挑唆,武宗皇帝欲借口边疆警情亲征,命令总督朱寿率军出征。内阁大臣坚决反对起草诏书,武宗遂召集百官在左顺门训话。杨廷和休假,梁储带领大臣流泪苦劝,但皇帝仍执意为之。
大多数大臣纷纷离开,唯独梁储坚守劝谏。一个月后,武宗宣布朱寿已肃清边境,并加封其为镇国公。梁储上书指出,朱寿虽受封为公,但毕竟是臣子,皇帝不应轻易贬损祖宗名誉,且封爵应符合祖训,劝其勿自贬身价。
然而武宗置若罔闻,依然颁布封号,并多次前往宣府、大同、延绥等地游历。梁储先后上书数十次,均未获得正面回应。
正德十六年,武宗皇帝驾崩,内阁与杨廷和等人商议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即位。按惯例,需派内阁成员率宦官、勋戚和礼官迎接世子。杨廷和本欲让年事已高的梁储出任,梁储坚持亲自前往,杨廷和只得同意。
梁储率定国公徐光祚等人赴安陆王府迎接世子入京。朱厚熜顺利即位为嘉靖皇帝后,因给事中张九叙等人弹劾梁储曾无原则结交权贵、贪图荣华,梁储感到形势不妙,遂先后呈上三封奏章请求退休,嘉靖帝予以准许。
最终,梁储于嘉靖六年九月八日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结束了其波澜壮阔的仕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