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历史的书写往往由胜者主导,而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专注于记录历史的过程中。当一个新朝代建立后,几乎总会有专门的历史学者着手修订前朝的史书,而这些修史的内容到底会如何呈现,往往取决于当时统治者的意图和史官的笔触。新朝的统治者有时会对前朝进行轻微的抹黑,以彰显自己的胜利和正统性,偶尔也会删去前朝某些不合眼的历史人物,甚至让他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明朝末年的名将袁可立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袁可立不仅以其卓越的战功震慑了敌人,还多次让努尔哈赤这位曾被誉为战神的清太祖屡次败北,因此在清朝编纂《明史》时,他的名字竟被完全抹去!人们常笑称,袁姓在中国历史上似乎与清朝有着不解之缘:从明朝末年的“武三袁”——袁可立、袁崇焕、袁应泰三位英雄,连连抗击后金入侵,到清朝末年的袁世凯最终逼迫溥仪退位,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然而,在明末这三位抗清的袁氏将领中,袁可立差点就被清朝抹去,几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当清军入关,建立满清政权后,清朝便开始着手修订《明史》,按照惯例,不论前朝与自己有多深仇大恨,新的政权都会为旧朝修史。修史这一行动甚至被赋予了继承正统、传承权力的象征意义。作为一个外族政权,清朝非常需要突出自己对“正统”的继承,而《明史》的编写对于清朝而言,无疑意义重大。
《明史》的编纂工作从顺治年间就已经启动,直到乾隆年间才正式完工,历时九十多年,书中涵盖了三百多卷内容,几乎可以说是详尽无遗。然而,这份详细的史书中,却始终没有袁可立的名字。虽然袁可立在明朝末年曾是位名将,且有着极高的声望,甚至单独为他撰写一卷史书也完全合情合理,但《明史》却没有提到他。这一切,或许只能归结为清朝对袁可立的深深忌惮,认为这个人物太过强大,足以威胁到他们的正统性,因此在修史时坚决将其抹去。
然而,历史是无法彻底抹去的。虽然许多古老的资料可能会随时间流逝而丧失,但《明史》撰写时距离今天不过四百年,依然有大量当时的文献记录幸存下来,这让后人有机会了解到袁可立这位忠诚、廉洁的贤臣,了解他在历史中的真实面貌。
清朝史书中对努尔哈赤的描写,几乎将其塑造成了一个百战不败、无所不能的英雄。正是因为他的勇武,才让明朝人深感恐惧,许多人见势不妙时纷纷投降,认为对抗无望。这里面的春秋笔法尤为高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史官的编纂手法交织在一起,往往让人难以分辨真假。虽然的确有不少人因清军势大而投降,但努尔哈赤并非不可战胜,事实上,他曾被袁可立打得连连败北,屡屡感到尴尬与愤怒。
袁可立不仅是明末朝廷的忠臣良将,他在当时官场上也因其公正严明而备受称赞。身为一位出色的文官,他不仅断案公正,还曾亲自处理“董范之变”这一江南的重大事件,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裁决。而且,袁可立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毫不畏惧权势,敢于打击那些让百姓苦不堪言的权宦。他的举措不仅赢得了百姓的赞誉,甚至被称为“青天”,成为百姓心中的正义象征。
袁可立的抱负远不止于官场,他深知明朝的北方正遭遇后金的严重威胁,国家危机四伏。于是,在朝廷无人愿意负责北疆防务之时,袁可立毫不犹豫地上书提出七条军事建议,并且得到了皇帝的采纳。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袁可立被任命为边疆守将。这一职务虽然在别人眼中是个苦差事,但对于已经深谙官场险恶的袁可立而言,正好是一个躲避政治风波、展示才能的机会。
然而,袁可立并未料到,自己在边疆的表现竟成为了清朝威胁的源头。努尔哈赤当初并未看重这位文官将领,认为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打仗完全是来送死的。但当袁可立真正执掌兵权后,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大增,金军屡屡败北。袁可立的胜利让努尔哈赤的信心开始动摇,心态渐渐失衡。
在这段时间里,金军曾经占领的城池被袁可立夺回,努尔哈赤企图西进的战略也因此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袁可立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成功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女婿刘爱塔,这一事件让努尔哈赤感到极大的耻辱和愤怒。刘爱塔背叛后不仅为金军失去了一员将领,甚至引发了金军内部的大规模震荡,许多汉人将领因此被杀,金军的内乱可谓自我崩溃。
这场败局让努尔哈赤对袁可立以及汉人充满了仇恨,而这种情绪也传递到了清朝建立后。清朝的统治者们深知袁可立对祖先努尔哈赤形象的严重损害,因此他们在修订《明史》时,干脆将袁可立的名字彻底抹去,这不仅是为了隐瞒历史真相,更是一种政治上的报复。